霍猛導演的《生息之地》是一部關於上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題材的作品。看似老舊的題材作品卻一舉斬獲第75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這難免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影片到底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用複雜群戲描畫中國鄉村圖景
但凡講述中國農村題材的作品,經常會被打上題材老舊的標籤,《生息之地》在剛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之時也面對了類似的指責。然而事實上,無論講述愛情、親情、戰爭、犯罪,又有哪一類題材不是自電影誕生之日起就不斷地被搬上大銀幕的呢?可以説,對電影創作者和電影作品而言,永遠沒有老舊的題材,只有老舊的手法和陳腐的觀念。
《生息之地》就讓我們看到了中國同類題材影片中不一樣的表達。此前,中國農村題材作品大多聚焦個人,以個體命運折射時代洪流和演變。《生息之地》卻別具一格,將故事背景設定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河南農村,通過10歲小男孩的視角,以極具現代電影詩意和美感又不乏真實生動的鏡頭畫面,引領觀眾進入彼時中國農村的日常生活。那是個人與人關係更為緊密的“熟人社會”,與此契合,導演的鏡頭也極少專注或聚焦在個體上,貫穿全片的是大量的群戲。影片不是關於某個人,而是關於老少四代和他們周圍人群的,是一幅中國鄉村群像的寫生圖。
1991年,中國正處在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遷徙隊伍也隨之擴大,10歲的徐闖被外出務工的父母留在農村姥姥家。影片正是通過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個農村大家庭從春到冬的經歷。全片採用河南口音,在孩子的畫外音中開啟,姥姥的嫂子去世後,眾人為姥姥的哥哥起墳,依照風俗合葬。影片第一個鏡頭,是人體骨骼從黃土中被挖出,而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也由此重新浮出水面。
初春的清晨,掩映在縹緲霧靄間的綠色麥田生機盎然又詩意朦朧。生死離別、婚喪嫁娶、勞作耕耘,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發生着。這是一部只有事件,沒有反轉更沒有驚心動魄劇情故事的影片。鏡頭下是閒聊、吃飯、孩童的打鬧嬉笑;故事裏有鄉村鄰里間的吵鬧與算計、諒解與互助……雖然彼時農村的物質生活還不富足,但那種類似大家庭般的人情與村民的質樸善良卻生動又溫暖,讓人聯想到侯孝賢鏡頭下的細膩真情。平淡普通的日常生活場景,是絕大多數村民一輩子循環往復的經歷,看似無大事,卻又在緩緩流動中改變,細微處見宏大。進城打工、經濟發展、石油開發和工業化進程……個體經歷看似偶然,實則是歷史進程中必然的命運起伏。
從開片的土葬到之後的火葬,從少女情愫的萌動到媒妁婚姻的無奈,從按部就班的遵循舊俗到一點點受到外來變化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改革發展的大潮洶湧而至,雖然遠離繁華大都市,鄉村也不可避免地被波及,農村千百年來鑄就的盤根錯節的大家庭關係、人情世故以及生活方式開始全方位“裂變”。那些傳統習俗,或好或壞,有的還在,有的已悄然改變。
片中,老人、中青年和兒童,分別對應了敘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生息之地》用複雜的群戲、細緻入微的場景,撐起了一部中國農村史詩。132分鐘的片長,並不讓人覺得枯燥單調。影片娓娓道來,在看似日復一日的尋常中注入了歡喜與哀愁,帶給觀眾沉浸式的體驗,讓觀眾的情緒隨着劇情的起伏而跌宕。
童真視角摒棄煽情與沉重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雖然採用孩童視角,卻對女性傾注了更多關注和筆墨。從慈愛善良的太姥姥、主持家務的姥姥,到為了幫助哥嫂而自我犧牲的小姨,女性在家庭和日常生活中的貢獻與情感支撐作用被看到。
導演尤其鍾愛長鏡頭的自然敘事,比如對徐闖母親在鄉間小路的漫長跟拍,就記錄了她從上一秒號啕哭喪到下一秒微笑與鄉鄰打招呼的無縫轉變,反思了這一日常場景中包藏的荒誕。無論是喪禮、鬧婚,還是歡慶春節、各種聚會,鏡頭在不同人物和場景中游走,顯示出導演對複雜群戲高超的掌控調度能力。
影片經歷了四季輪迴。從春季開始,鬱鬱蔥蔥的綠色漸漸濃郁,之後轉入收割時節的金黃,最後在白雪皚皚中落幕。這是農家人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一個完整循環歷程。時間流逝,農人在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上,要面對的頭等大事始終是生活。透過瑣碎日常,我們可以感受到的是一個鄉村、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無論世事如何艱辛,千百年來傳承的那份勤勞謙卑、吃苦耐勞卻從未改變。
四代人的生死離別,鏡頭視角大多時候保持在10歲孩童的高度,沒有煽情和沉重,更像是一種不經世事的隔開距離的童真觀察。直到結尾,鏡頭漸漸後移,從地面轉向更高遠的天空,再俯視大地——蜿蜒流向遠方的河流,白雪覆蓋的土地,行進的馬車因故停下又重新啟程……伴隨着音樂響起,整部影片滄桑厚重的歷史感噴涌而出,在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積攢後,觀眾的情感也在最後一刻昇華至頂點。
《生息之地》獲獎實至名歸
“在時代變遷的浪潮面前,這部電影帶我們走進一個跨越幾代人的社區,見證他們的生活與世代相傳的習俗。電影細膩而深刻地描繪了人們在鄉村生活中的溫暖與掙扎、光明與黑暗,以及彼此之間深深的牽絆,讓觀眾始終沉浸其中,無法移開目光。影片既關注微小的細節,也構築出宏大的詩意畫面,在觀察與敘事之間找到了優雅的平衡。它讓我們與片中人物産生深刻共鳴,感受他們的渴求、希望、悲傷與喜悅,仿佛我們也成為他們家庭的一員。”柏林影展頒獎典禮上,評委這段精準又不惜筆墨的讚美,證實了《生息之地》得獎的實至名歸。(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