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橋谷看英國如何打造工業遺産-新華網
新華網 > 文化 > 正文
2024 12/19 10:04:25
來源:新華網

從鐵橋谷看英國如何打造工業遺産

字體:

  這是英國什普羅郡鐵橋谷黃昏時分的景色(1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博非 攝

  新華社倫敦12月17日電 題:從鐵橋谷看英國如何打造工業遺産

  新華社記者鄭博非

  坐落在英國塞文河畔的鐵橋谷,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工業遺産之一。一座座英倫鄉村風格的房屋依山而建,周圍植被茂密,放眼望去一片綠色,這幅田園風光好像絲毫沒有重工業和鐵礦開採遺留的痕跡。如果不是那座橫亙兩岸的鐵紅色大橋,以及零星映入眼簾的巨大煉鋼爐舊址,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是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

  18世紀初,亞伯拉罕·達比一世在鐵橋谷成功用焦炭代替木炭冶煉生鐵,大幅降低成本,為工業革命奠定技術基礎。1779年,世界上第一座完全由鐵製成的橋梁在這裡建成,這座鐵橋不僅成為工業革命的象徵,還成為塞文河流域重要的交通樞紐。到19世紀中葉時,鐵橋谷已成為英國當時的工業中心,産品遠銷歐洲大陸、美洲及亞洲,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技術人才前來觀摩學習。1801年,作家兼牧師理查德·沃納曾這樣描述鐵橋谷:“在這裡,自然之美與藝術工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然而,由於長期過度開採,鐵橋谷的煤炭、鐵礦等資源逐漸枯竭,鐵路的出現也培育出新的工業中心,鐵橋谷的技術優勢在不斷革新的工業體系中逐漸喪失。工業的衰退導致當地失業率上升,大量年輕勞動力前往外地謀生,鐵橋谷陷入蕭條。

pagebreak

  這是英國什普羅郡鐵橋谷景色(11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博非 攝

  隨着保護工業遺産意識的興起,學者和公眾開始逐漸關注包括鐵橋在內的周邊工業遺産,鐵橋谷也迎來了“新生”。

  1968年,鐵橋谷博物館信託基金成立,致力於保護和管理該地區的工業遺産。1973年,第一屆國際工業紀念物大會在鐵橋谷召開。1986年,鐵橋谷成為英國首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産,以及首個以工業遺産為主題的文化遺産。

  鐵橋谷博物館群基於舊鋼爐、倉庫等,由10座主題各異的博物館組成,包括1973年建成的布利斯茨希爾維多利亞小鎮、傑克菲爾德瓷磚博物館和科爾布魯克代爾鋼鐵博物館等,每年吸引超50萬游客前來。其中,布利斯茨希爾維多利亞小鎮作為鐵橋谷最受歡迎的景點之一,每年吸引超10萬游客。

  鐵橋谷博物館信託基金會現任首席執行官尼克·羅爾斯&&,遺産保護是鐵橋谷的核心任務。“遺産保護不僅是維護歷史建築,更需要賦予它們生命力,讓人們通過這些建築感受到歷史的重要性。”

  在鐵橋谷博物館群運營過程中,社區志願者發揮了重要作用。“社區志願者是博物館的支柱,為博物館發展注入了無限活力。”羅爾斯告訴記者。鐵橋谷博物館群不僅是展示工業革命歷史的場所,更是當地社區文化的重要載體,而這種文化的延續離不開社區志願者的積極參與。

pagebreak

  這是在英國什普羅郡拍攝的鐵橋谷博物館群科爾布魯克代爾鋼鐵博物館區景象(11月28日攝)。新華社記者 鄭博非 攝

  在小鎮中,志願者不僅協助佈置展品、講述維多利亞時代的故事,也會穿着維多利亞時代的服裝與人們互動,生動再現19世紀的日常生活情景。小鎮負責游客體驗的副經理本·琼斯對記者説,這種沉浸式游玩體驗無疑讓游客更加貼近歷史,也提高了他們對文化遺産的興趣。

  羅爾斯&&,博物館計劃引入更多數字技術,比如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等,讓歷史更加鮮活可感。志願者也將接受相關培訓,借助技術賦能發揮更重要作用。

  氣候變化對工業遺産的影響也是鐵橋谷保護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羅爾斯説,隨着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日益嚴重,沿河而建的峽谷博物館和科爾波特瓷器博物館亟需修建新的排水系統。

  近年來,信託基金會獲得了英國國家遺産紀念基金會1000萬英鎊資助,用於修復包括最早期鋼鐵熔爐在內的重要歷史遺跡,以提升建築耐久性,為未來的環境變化做好準備。羅爾斯直言,現有資金來源仍不足以支撐博物館群未來的保護工作。

  羅爾斯説,過去,鐵橋谷每10年發生一次洪水,而現在幾乎年年有洪水。每次發生洪水時,都必須進行化學清洗。“在申請更多外部資金對大型建築進行修復的同時,我們也在清理頻次低、預算要求少的項目上發力,例如維護排水溝以及進行植被清除”。

【糾錯】 【責任編輯: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