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掌勺提出監管新課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10:01:23
來源:經濟日報

機器人掌勺提出監管新課題

字體:

  餐飲的關鍵不在於廚師是人還是機器,而在於提供的服務是否匹配顧客需求。不過,當掌勺者變成機器,監管視角也得跟着拓寬。探索為機器建立數字“健康證”,實現定期校驗、數據留痕,或許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徑。

  不銹鋼機器正在加速取代真人大廚——京東旗下的七鮮小廚,一水兒的機器人掌勺。辣椒炒肉、小炒牛肉、木耳炒雞等小炒,連飯帶菜送上門,一份才15元到20元。

  北京的南城香也在大力推廣機器人炒菜。據説出菜成本只有傳統店的三分之一,把售價直接打成“白菜價”:酸辣雞雜、剁椒巴沙魚、辣椒炒肉等葷菜3.18元一兩;肉末白菜燉豆腐、豆角燒茄子、番茄雞蛋等素菜1.58元一兩。算下來,可能比自家開火炒菜還划算,更別提還省去了洗、切、燒、刷的麻煩。難怪人家能底氣十足地喊出“不願做飯就來南城香”。

  這股自動化的浪潮已從區域走向全國。湖南品牌霸碗,號稱“全國首家自研智能炒菜機器人連鎖快餐”,已走出湖南,至今在全國簽約門店超過1000家。

  機器大廚強在哪兒?首先便是成本這道“硬菜”。一位經驗豐富的大廚月薪動輒上萬元,而機器人屬於一次投入、長期運轉。普通員工稍加培訓就能操作,每月省下的人工成本,直接轉化成了菜單上的驚喜價。機器大廚還自帶一份鋼鐵般的穩定。溫度是設定好的,不會糊鍋;什麼時候放什麼料,跟着提示走就行。不像人類大廚,手一抖,菜可能就鹹了、糊了。

  有意思的是,這些使用機器大廚的餐廳,不僅在招牌上強調“現炒”,還普遍設置明廚亮灶,讓顧客見證配菜、炒制、出餐的全過程。而大多數消費者也並不在意廚師是人還是機器,他們更關心價格貴不貴、食材新不新鮮、味道好不好、環境幹不乾淨。

  這恰恰説明,餐飲的關鍵不在於廚師是人還是機器,而在於提供的服務是否匹配顧客需求。有人追求效率、穩定與性價比,十幾元一餐正合心意;有人偏愛手藝的溫度與用餐的儀式感,傳統餐廳仍有天地。無論灶前站的是五星大廚還是“鋼鐵俠”,餐飲業的經營邏輯始終沒變:做飯的圍着吃飯的轉,您説咋好就咋辦。

  不過,當掌勺者從有體溫的師傅變成由代碼驅動的機器,以人和環境為核心的傳統監管模式也面臨着新情況。

  過去,監管重點主要集中在健康證、後廚衞生和食材儲存等方面;現在,監管視角也得跟着拓寬。例如,傳感器是否靈敏、程序運行是否正常,同樣關係食品安全。探索為機器建立數字“健康證”,實現定期校驗、數據留痕,或許是一條值得嘗試的路徑。

  以往依賴“眼睛看、鼻子聞、上手摸、查記錄”的突擊檢查,在機器大廚面前也不好用了。監管工具得與時俱進,例如通過設備數據接入、關鍵參數在線監測等方式,將監管節點適度前移,從事後懲罰轉向事中乾預。

  而更深層次的議題,或許在於如何界定“現制現售”的邊界。生菜生肉、讓機器現炒,爭議不會大,可如果所有食材、調料都是預製包,機器一通忙活只是加熱攪拌,還算現炒嗎?如果能&&相關標準,根據食材處理與加工深度加以區分,不僅有助於規範宣傳、減少爭議,也能讓消費者明明白白選擇。

  當大廚變成了機器人,監管就得當好算法時代的“灶王爺”,為好館子護航,為煙火氣站崗。當然,技術革新、監管跟進,最終都要看消費者滿不滿意。那麼,“鋼鐵俠”大廚炒的菜,你願意嘗嘗嗎? (佘穎)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