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鄰里噪聲糾紛需升級調解機制-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9 10:00:17
來源:北京青年報

化解鄰里噪聲糾紛需升級調解機制

字體:

  今年國慶假期,徐女士一家搬入北京朝陽某小區。一開始,他們的居住環境很安靜,但這份平和很快被打破。從樓上鄰居外出歸來、將行李箱拖進家門發出清晰的滑輪聲開始,徐女士一家就徹底與“安靜的天花板”無緣了。有媒體近日採訪發現,徐女士反映的鄰里噪聲糾紛十分常見。

  正如媒體所報道,腳步聲、電視聲、寵物叫聲……這些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産生的聲音,一旦超過合理邊界,便會成為影響他人的噪聲,不僅會打亂人們的日常作息,更打破了鄰里間的和諧關係。從現實來看,鄰里噪聲紛爭確實不時發生。一些噪聲讓人“極度焦慮”,甚至有的出現了睡眠質量下降、精神緊張、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令很多家庭不堪其擾。

  鄰里噪聲除了和居民樓因年代久遠老化、建材質量差等導致隔音差有關外,與人們的行為習慣也不無關係。例如,部分居民習慣在深夜或清晨打掃衞生、挪動傢具,有的居民在家中不分白天黑夜練習樂器、調大音量觀看電視等,還有低齡兒童在家中長時間跑跳等。防治噪聲污染人人有責。《噪聲污染防治法》明確:全社會應當增強噪聲污染防治意識,自覺減少社會生活噪聲排放,積極開展噪聲污染防治活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參與、人人受益的良好噪聲污染防治氛圍,共同維護生活環境和諧安寧。

  鄰里噪聲導致的維權困境也值得重視。據公開資料發現,有居民因難忍鄰里噪聲向法院提起訴訟,但不少案件因證據不足而敗訴。實踐中,有不少居民在不堪其擾又溝通無果之下,選擇“以噪制噪”,震樓器、橡膠錘、共振音響等成了反擊工具。對此,相關部門應通過多種形式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引導民眾看清有關噪聲污染的性質、社會危害和法律紅線,強化防治噪聲污染的責任意識。

  破解鄰里噪聲紛爭需要多方努力,彼此互相諒解是首要的。畢竟,對於居民而言,尊重他人權益、主動溝通協商,才是避免鄰里噪聲糾紛的根本解決之道。尤其是,一些行為人製造的噪聲,雖然並未超出國家標準的範圍,但仍然對鄰居的生活、學習或休息構成侵擾,對此更需要居民多些“為他”意識,不能我行我素。

  溝通無果,依法維權是正途。我國民法典在物權編的“業主的建築物區分所有權”和“相鄰關係”兩章中,都對噪聲污染問題作出了相應規定。噪聲污染防治法第七章專章規定了“社會生活噪聲污染防治”等。居民自身要自覺守法,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勇於通過法律途徑進行維權。為此,需要受害者及時保存證據,通過投訴、報警、起訴等主張自身權利。

  對噪聲的防範與管理當引起重視。鄰里噪聲紛爭不能只有當事人獨自面對,街道、社區、物業公司等各方也應參與其中,積極調解鄰里關係。相關部門要提升工作人員處理有關生活噪聲污染的能力。此外,新建住宅和老舊小區改造時應關注噪聲防治的問題,做好防噪措施處置。

  生活噪聲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破壞了鄰里關係的和諧,拉低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對此,有必要總結成功化解鄰里噪聲糾紛的經驗,不斷升級調解機制,優化調解措施,強化調解效能,把調解工作做得更實、更細一些,解開鄰里之間的疙瘩。 (楊玉龍)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