倣古小鎮成“傷疤”,沒有文化就難有靈魂-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30 10:16:59
來源:工人日報

倣古小鎮成“傷疤”,沒有文化就難有靈魂

字體:

  曾幾何時,一座座倣古小鎮如雨後春筍般在各地拔地而起,被奉為區域開發的“明星項目”。如今,有的卻淪為“城市傷疤”,主街冷清,店舖轉讓,荒草叢生——9月27日人民網的報道揭示的不僅是項目的失敗,更是一種開發模式的破産。

  缺失文化靈魂是很多“掙扎”着的倣古小鎮的致命問題。有調查顯示,超過九成受訪者認為古鎮之間存在相似性。當游客走遍大江南北,看到的卻是雷同的倣古建築、千篇一律的旅游紀念品和似曾相識的商業模式,審美疲勞在所難免。這些小鎮的困境警示人們,沒有文化內涵的鋼筋水泥,終究只是一具空殼。

  這種困境的背後是過度追求短期回報的“地産邏輯”在作祟。許多倣古小鎮披着“文旅”外衣,行的卻是地産項目之實。結果,文化挖掘讓位於土地開發,長遠規劃屈從於即時利益。正如有關報道所言,項目失敗後,這些小鎮成為“燙手的山芋”,不僅造成土地閒置,還導致周邊居民利益受損,區域公共服務失衡加劇。

  相比之下,成功“破局”的案例給了我們更多希望。河南洛陽洛邑古城逆勢而起,秘訣在於深化文化體驗。它不是簡單堆砌倣古建築,而是深入挖掘漢服文化,從游客視角打造沉浸式體驗産品。在這裡,傳統文化不是點綴,而是核心;商業價值不是強求,而是文化深耕後的自然結果。

  倣古小鎮的建設熱潮是一堂生動的文化經濟課:傳統文化不是可以隨意粘貼的標籤,而是需要涵養的沃土和悉心培育的秧苗。唯有把傳統文化做深、做透,讓游客能夠觸摸歷史脈搏、感受文化氣息,倣古小鎮的商業價值才會水到渠成。

  當下文旅業正面臨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古鎮旅游仍有巨大潛力。但人們需要的是有靈魂、有深度的文化體驗,而不是“千鎮一面”的建築群。各地在規劃倣古小鎮時,應當回歸文化本位,深入挖掘地方獨特歷史文化資源,讓每一座小鎮都擁有自己不可複製的文化基因。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缺乏靈魂的軀殼註定無法走遠。倣古小鎮的建設不應成為一輪輪“大幹快上”的“政績工程”,而應成為傳承文化、滋養心靈的載體。唯有如此,倣古小鎮才能真正成為傳播文化、造福百姓的亮麗風景。 (關育兵)

【糾錯】 【責任編輯:張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