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樂在其中”,家長“憂心忡忡” 兒童電話手錶如何“回歸正軌”-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02 10:49:1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孩子“樂在其中”,家長“憂心忡忡” 兒童電話手錶如何“回歸正軌”

字體:

  手錶一戴,實時定位盡在掌握,視頻通話隨時接通。不少家長對孩子戴上兒童電話手錶表達出有了“永不失聯的安全感”,歷經數次更新換代的各式手錶更是具備了防水、樓層定位、陌生區域預警等功能。然而,這些“加法”中還多了許多與安全無關的功能,加好友、拍照、發朋友圈……引發家長吐槽。

  原本守護安全的“神器”産生了“副作用”,現在的兒童電話手錶到底“是敵是友”?對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進行深入調查。

  “困”在電子手錶裏的兒童

  清晨,電話手錶的鬧鐘響起,李梓萌(化名)醒來後第一時間打開手錶裏的音樂軟體,伴隨着歌聲開啟一天的生活。梓萌今年10歲,暑假裏每天都有電話手錶24小時陪伴。

  打羽毛球時特意將手錶戴在揮拍的右手,“這樣運動打卡積分更多!”她説,積分可以用來換“表盤”,即手錶顯示屏的壁紙。梓萌演示,只需點擊手錶,就能給好友發語音或文字。看書、寫作業時,碰到生僻字或費解的段落,用手錶也能輕鬆解析。

  到了晚上,隨父母到附近餐廳。一上菜,她便用手錶拍照並馬上發布“朋友圈”,期待好友點讚為她增加積分。

  當下,像梓萌一樣的“手錶達人”並不鮮見,這些孩子對電話手錶功能的使用率較高,生活中使用場景較豐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5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其中10歲以下網民佔比為3.8%。

  有別於孩子的“樂在其中”,一些家長和老師對此卻“憂心忡忡”,所有的擔憂都指向沉迷問題。“現在的電話手錶實際上就是一台手機,很多App都能下載。”受訪家長和老師説。

  不當使用電話手錶對眼睛的影響也不容小覷。電話手錶的屏幕小,往往需要湊近才能看清。記者調查發現,有的學生電話手錶中還安裝了不少特別“費眼”的App,如剪輯軟體、拼圖軟體,還有各種“一刷就是半小時起步”的小游戲。

  長時間、近距離用眼易導致近視的發生。“兒童發育期眼球鞏膜膠原纖維未成熟,長期近距離刺激會使眼軸延展性增加,促進近視發生發展進程。”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科主任黃敏麗説,小屏幕在環境光下易反光,瞳孔需反復調節適應亮度變化,增加動態視覺負荷和視疲勞。

  電話手錶還對一些孩子的消費觀、金錢觀産生了影響。最近幾年來,各品牌電話手錶的價格整體一路走高,價格從數百元到兩三千元不等。受訪小學老師和家長普遍反映,許多孩子對於手錶的價位較敏感,會引發攀比心理,個別孩子甚至稱“‘低配款’像‘老人機’,都不好意思露出來”。

  孩子與家校間的“貓鼠游戲”

  對於電話手錶,許多中小學主動加強了管理,要求上課期間或在校期間不得使用。儘管如此,一些手錶引發的不良影響仍在校園裏顯現。

  “白天上課沒精神,一查多半都是半夜玩手錶鬧的。”小學五年級班主任劉思彤(化名)説,她在上課前要求學生上交手錶,一到放學時間他們總會第一時間討要,還有個別學生只要不戴表就會心不在焉。

  劉思彤説,她時常叮囑家長要加強對孩子手錶的管理,做好防沉迷,“但有的孩子會抵觸‘管理’,和大人‘鬥智鬥勇’”。

  一名高年級小學生向記者透露:家長要是設置了限制下載App、限制加好友,那就趁他們不注意時,拿他們的手機改設置,實在不行就去找數碼店“刷機”恢復出廠設置……

  這在孩子中已不是秘密,相關的“教程”很容易找到。“爸媽管得嚴,我的手錶裏只有一個電子寵物的游戲,而且也不允許我玩很久。”8歲的張鈺瀅(化名)説,她只能抓緊課間、路上的時間“偷偷玩”。

  劉思彤觀察發現,在嚴管之下,有的孩子“偷偷玩”的行為會更趨活躍,“躲廁所玩、躲被窩玩,感覺像一發不可收拾的‘癮’”。

  此外,記者調查發現,電話手錶商家已將幼兒列入了用戶群。無論是線下櫃&還是線上客服,對於“幼兒園孩子能不能用”的提問都回復“可以”。某品牌櫃員還特地説明:“雖然腕帶對幼兒來説偏大,但還是可以自行調節。”

  電話手錶對幼兒的影響有別於中小學生。廣西壯族自治區婦幼保健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雷靈説,幼兒通過觸摸、奔跑、觀察實物來認知世界,而電話手錶的屏幕交互會減少他們接觸真實環境的時間,可能導致感官統合能力發展不足。

  讓家長與老師憂心忡忡的“手錶沉迷”,到底算不算心理問題?

  “需要區分孩子對電話手錶是‘正常需求’還是‘依賴’。”廣西壯族自治區江濱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戴劍説,如果孩子只是用電話手錶實現與家長、同學的基礎社交,以及通過手錶的App“應急”解決問題,都屬於滿足“正常需求”的使用。

  戴劍介紹,若達到“依賴”的程度,通常表現為使用頻率遠超“正常需求”,如在非必要時頻繁查看、主動發起無意義互動,如反復給家長或同伴發消息、刷手錶內置App,即使無回應也持續發送。更嚴重的“依賴”表現為手錶沒電、損壞或被暫時收走時,立刻表現焦慮、哭鬧、暴躁等情緒,甚至拒絕參與原本感興趣的活動。

  幫助孩子形成“掌控感”

  當問及會否因這些問題而選擇不用電話手錶時,受訪家長幾乎都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只要能讓孩子不失聯,其他的缺點都是‘瑕不掩瑜’的”。

  家長們在用實際的購買行動“投票”。近年來,兒童電話手錶已成為可穿戴設備市場中細分領域的佼佼者。有市場監測報告顯示,2024年兒童智能手錶總銷售額高達38.4億元,銷量接近863.7萬台。

  對於種種影響,不少家長將其歸結於花樣百齣的功能。有家長直言:“手錶只保留通話和定位功能,就不會有這些煩心事了。”

  對此,專家認為是“治標不治本”。“防止‘手錶沉迷’的本質,其實在於孩子的課餘生活應如何被‘填滿’。”雷靈説:“有的家長陪伴孩子時間太少,孩子對陪伴和關愛的需求、對高質量活動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只能‘投奔’電話手錶裏各種好玩的功能。手錶玩不了,還會有手機、平板。”

  “治本”的解法,實則在於管理和引導。

  “給孩子配電話手錶不應‘一買了之’,還需‘售後管理’,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戴劍説,要逐步引導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用好手錶這一工具,幫助孩子形成對工具的“掌控感”。

  首先要明確電話手錶的“工具定位”,要和孩子約定好手錶的核心用途是“安全小助手”。第二,盡可能減少“附加功能”的使用。例如,娛樂功能可設定僅在周末或假期等特定時段,與此同時,積極採用多種有趣活動替代手錶。第三,要用“規則感”替代“強制管控”,與孩子共同制定並遵守“使用公約”。(記者黃凱瑩 陳露緣)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