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巫山山脈與大巴山余脈交匯的山間盆地裏,坐落着一座古稱“高陽”的古夫鎮,這就是“環邑皆山,縣治興起於群山之中”的湖北省興山縣縣城。
興山是我國歷史上和平使者、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鄉。穿過2000多年歷史,在昭君出生、成長的這片土地上,昭君故事是否還被人記起、頌揚?
鄭渝高鐵興山站前昭君像。(除署名外本組圖片均由興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日前,記者走進興山,尋訪昭君遺跡,聆聽昭君故事。幾天走訪感受到,在這裡,昭君文化精神在香溪河畔流韻溢彩,“和美”文化熏風清揚,富美鄉村展開動人畫卷,這是昭君文化的千年歷史迴響。
遺址遺跡:“昭君並未走遠”
從鄭渝高鐵興山高鐵站出發,沿香溪大道行駛不到2公里,就來到昭君廣場。遠遠看到一尊高高矗立的漢白玉昭君雕像,走近看,高高的發髻、豐潤的臉龐、明亮的眼睛、上揚的嘴唇、挺拔的身姿、飄曳的裙裾,活脫一位絕代佳人。
從昭君廣場西側的妃&路往西拐,就來到昭君路,走不遠就到了縣城最大賓館昭君山莊。興山縣文聯主席張學元告訴記者,昭君深受興山群眾愛戴,這座三峽庫區移民搬遷新建縣城,處處可見昭君印跡:主幹道叫昭君路,最大廣場叫昭君廣場,所産醇香美酒叫昭君故里酒,所産白茶叫昭君白茶,所産核桃叫昭君核桃……
更多歷史遺跡在鄉野。第二天上午,從古夫鎮向南出發不久,駛過可觀山景、望長河的“最美水上公路”,就來到古夫河與南陽河交匯處的昭君橋。
“香溪發源於神農架,但從這裡才是真正的香溪。香溪在中國文化史上可謂如雷貫耳。如詩如畫的香溪淌過昭君門前,又淌過屈原門前,再注入長江。兩地相距不過20公里,只不過昭君比屈原晚了300多年。”張學元説。
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基地昭君村。
香溪水清澈甘甜,人們生活、灌溉、飲用、浣洗,片刻不離,故名“鄉溪”。唐代張泌《粧樓記》説:“(明妃)臨水而居,恒於溪中盥手,溪水盡香,今名香溪。”過昭君橋,沿香溪河上溯幾百米,走過琵琶橋,經過昭君浣紗處,就來到昭君村。
昭君村背靠紗帽山,前臨香溪,全村300多人一半以上姓王,據傳是昭君親族後裔。昭君約公元前53年在這裡降生,公元前36年進入漢宮。導游譚金娥介紹,昭君村原名寶坪村,宋代建有昭君院,明清時期多次損毀多次復建,20世紀80年代修葺復建,逐漸完善成4A級景區。目前年均接待游客60萬人次,正創建5A級景區。
昭君出塞的故事,從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咏懷古跡》,到宋代《太平寰宇記》《聞見後錄》,都有關於這個村的描述、記載。“村中有遺老,指點為我言。”公元818年,白居易在赴任忠州刺史途中,曾來昭君村尋訪並作《過昭君村》。
昭君村景區依山而建,是倣漢風格建築群,內有昭君宅、昭君書院、昭君紀念館等展區。昭君紀念館館名由郭沫若題寫,館內收藏陳列出土文物,展現昭君生平與和親歷史,並展示昭君傳説、興山民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産。
行走昭君村,可見多處勝跡:昭君挖掘的“楠木井”,至今仍在使用;大旱年月開鑿從不乾涸的娘娘泉,仍有泉水冒出;還有昭君刺繡梳粧的“梳妝檯”,撫琴作賦的“撫琴&”,登樓賞月的望月&……20多處遺址遺跡,讓人滿懷遐想,流連忘返。
萬綠叢中,昭君宅裏昭君雕像亭亭玉立。雕像由呼和浩特市政府1986年贈立,由內蒙古著名雕塑家張恒創作,完成後由呼和浩特運送至昭君村。當年出塞的是有血有肉的昭君,榮歸故里的是不朽的“昭君”,送雕像的內蒙古同志戲稱:“還你一個王昭君。”
返回昭君橋,拾級而上,就來到昭君村斜對岸的妃&山。山頂建有修葺一新的昭君&,“鄉人憐昭君,築&而望之”。站在昭君&上,香溪碧水從山腳繞過,東面依山而立的昭君鎮盡收眼底,西北面是美麗寧靜的昭君村。
妃&山南麓的山塆裏,靜臥一個小村子陳家灣村。村中有個昭君別院,據傳為昭君在此生活過。從昭君台下山,穿過柑橘飄香的果園,就來到昭君別院。昭君別院有傳統的天井屋、土坯房,也有西式酒吧、咖啡店、奶茶店、民宿和農家樂,是網紅打卡點。村支書李曉嬌介紹,村裏以發展農家樂為突破口,帶動電商、民宿、土特産、柑橘採摘等産業發展。截至目前,昭君別院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200多萬人,實現綜合收入約1200萬元。
從昭君別院沿南側山路下山,公路邊有一處濕地,立有小禮溪石碑,上刻:“昭君別鄉,故土難離,行禮溪澗,記名傳頌。”汽車沿香溪河往南繼續行駛不到3公里,“大禮溪”石碑赫然在目。大禮溪是注入香溪河的一條小溪,上游不遠處有個村叫大禮村。據傳,昭君別鄉,方圓&&鄉親來相送。船行至此,戀戀不捨,行一小禮;故鄉漸行漸遠,昭君泣不成聲,行至船頭,面朝家鄉行一大禮。故名“小禮溪”“大禮溪”。
被網友譽為“最美水上公路”的古昭公路。
香溪對岸的昭君鎮,為三峽庫區最後一個整體搬遷重建集鎮,是興山老縣城所在地。2004年因三峽蓄水築堤造地,由海拔156米回填至177米,2009年落成後更名昭君鎮。行走昭君鎮,上馬墩、下馬墩、香溪口、浣紗廣場、思鄉路等與昭君傳奇故事相關的地名,如繁星綻放香溪兩岸。昭君鎮黨委書記鄒明虎介紹,昭君鎮是全國特色小鎮,一系列文化景觀、文化遺跡,將沿途5個村莊緊密相連,共同講述久遠的昭君故事,全鎮9個村2個社區都有文旅打卡點,三分之一的人吃上旅游飯。
滄海桑田,有的歷史遺跡,如昭君祠、昭君廟、昭君渡已蕩然無存。有的原址仍存但難睹舊貌:“昭君浣紗遺珠於此”的珍珠潭,溪水喧騰不息對昭君思念長存天地的響(想)灘。昭君娘娘、桃花女、鴿子花、胭脂柚等民間傳説仍口口相傳……
記者行走興山,就像踏入充滿詩意與歷史韻味的世界,一山一水一物都沾有昭君的靈氣,鐫刻着對昭君的記憶和懷念。一個個地名、傳説,還原出一個個觸手可及、舉目可見的活潑潑生活場景,讓你感覺昭君並未走遠。
昭君文化:2000年來弦歌不輟
公元前33年正月,昭君出塞和親。和親後,北方邊境“數世不見煙火之警,人民熾盛,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漢元帝為慶賀與匈奴結下兄弟情誼而此後邊境再無戰事,改年號為竟寧。
和昭君有關的遺址遺跡眾多,分佈範圍遍及全國,昭君文化有着深厚群眾基礎。2000多年來,昭君出塞是富有生命力的歷史話題,人們不斷用史書文獻、詩詞歌賦、小説戲曲、民歌傳説等懷念讚美昭君,成為“滾雪球”式成長的文化現象。
據宜昌昭君文化促進會統計,歷代正史方志、地理游記、文史筆記等涉及昭君的達數百種;歷代歌咏詩詞超過1000首,作者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歐陽修、蘇軾、陸游等;説唱、散文、繪畫、雕塑、民間故事、影視劇等不計其數;唐代畫家閻立本、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仇英、唐寅及清代著名畫家都有相關畫作。昭君相關戲劇達48種。
沿着“史實昭君”“文學昭君”“藝術昭君”軌跡發展,歷史上有美女昭君、悲怨昭君、使者昭君、福德昭君等不同形象。張學元説,無論是戰亂時代,還是和平時期,人們都可從昭君出塞中發掘不同含義,從中找到人生共鳴,“借昭君故事澆自家心中塊壘”。
昭君村景區全貌。
在興山,昭君傳説有五大類17個品種:昭君生活、別鄉的地名傳説,勤勞善良造福鄉土的傳説,反映美好事物的傳説(如桃花魚、彩石溪、鴿子花),反映故鄉人們思念昭君的傳説和古典文藝作品的傳説。昭君故事在興山家喻戶曉,每個人都能講出好幾個昭君故事。
“姑娘住在寶坪村,村後紗帽山,常年生白雲……村前有條古老的河,奶奶給我説,昭君傳説用船拖,大船裝不下,小船幫助拖,屋裏還有幾大摞。”古夫鎮龍池村八組的“非遺傳習所”裏,李作權隨口唱昭君。
李作權今年76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王昭君傳説”、省級非遺項目“興山圍鼓”代表性傳承人。他身體健康,開朗健談,興山民歌、各種民俗表演樣樣精通,信手拈來。
“我這一輩子,就是説昭君、唱昭君、演昭君。”李作權説。除了整理昭君故事和唱本,他還給有興趣的村民教授非遺技藝,學徒超過400人。上百萬人聽他講過、表演過昭君故事。“昭君是長江的女兒、草原的母親、和平的使者,要讓昭君文化代代傳承。”
興山有豐富的民俗文化,有王昭君傳説、興山民歌、興山薅草鑼鼓等。興山縣文化館館長舒琼介紹,興山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入選項目3個,省級5個,市級7個,縣級71個。155名代表性傳承人,以不同形式傳承昭君文化。
近年來,興山連續舉辦多屆“昭君文化國際論壇”“昭君文化高層論壇”,全國各地專家和本土學者深入研究昭君文化,形成近百萬字研究成果。《昭君文化研究叢書》《昭君村的社會與文化》等十餘部研究著作相繼面世;《昭君有禮》《昭君漫談》《天邊蛾眉月》等文藝作品陸續出版。有關方面開展田野調查、收集整理一批昭君傳説故事。
位豐寧巴彥圖古爾山麓的灤河源。郭曉勇攝
在興山,兩年一度的“昭君文化旅游節”是富有影響力的群眾文化活動,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湖北等昭君出塞和親路沿線5省份10市專家學者、社會團體、昭君文化愛好者,與當地群眾一起研討、傳承昭君文化。
據傳昭君出生於中秋節。興山連續多次舉辦“中秋月圓憶昭君”系列活動,包括千人頌昭君活動、民歌大賽、京劇晚會、廣場舞大賽、“昭君故事我來説”、“千秋昭君”系列展等。
“讓更多人參與進來,更好地傳承弘揚昭君文化。”興山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萬茜説。
近年來,興山面向全國舉辦“昭君頌”作曲譜曲大賽、廣場舞大賽、民歌大賽、老年合唱大賽、昭君故里尋昭君等活動;開展以昭君文化為題材的文學、楹聯、書法、美術、攝影、音樂、舞蹈、戲劇、曲藝、電影、電視劇、話劇、動漫等文藝創作活動。
通過文藝作品演繹昭君文化,讓人得到美的享受和精神洗禮。歷時3年打造的大型詩意歌舞劇《昭君出塞》環球巡演;大型情景劇《昭君別鄉》《香溪情》常年在景區旅游旺季演出;當地文藝工作者創排昭君“三字經”、《昭君回娘家》穿越劇等文藝作品;大型歷史舞劇《昭君》、秦腔歷史劇《昭君行》相繼上演。
如今,昭君文化進入興山中小學校本課程,並納入黨校培訓課程體系,持續開展昭君文化系列講座,昭君文化進社區、進鄉村、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每年舉辦系列活動60多場。
為進一步傳承昭君文化,當地成立了宜昌昭君文化促進會,專門負責昭君文化學術研究、文藝創作、交流傳播和産業融合,並組建專門研究機構“三峽大學昭君文化研究中心”。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師範大學也有類似機構。2024年11月,《月出皓兮——昭君故里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口述史》項目入選第十屆中國口述歷史國際周“年度項目大展”。
昭君精神:點亮和美興山
興山古屬楚地,2317多平方公里內聳立着3580多座山峰,流淌着156條溪河,山的剛強、水的包容、村的秀美滋養了昭君。“和美、誠信、開放、圖強”,“能扛事、有擔待”的新時代昭君精神,成為點亮興山的精神力量源泉。
湖北大學教授蔣方等專家分析認為,昭君遠嫁前後,肯定有哀怨,有無奈,但更有一份決絕、志氣,這源於昭君生長於山野,受屈原文化影響,有深厚愛國擔當、剛強自勝的文化基因。曹禺先生如此寫道:“我淡淡粧天然樣,就是這樣一個漢家姑娘,我款款行走我從容走。我把定前程我一人敢當,怕什麼!”
因為三峽工程,興山縣城要搬遷。興山人不急不躁,組織100多名專家,三次大規模修編規劃,一遍一遍推倒重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標準管理,歷經近9年,終於建成建築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一的山水園林城。
圖為興山縣香溪大道。
在興山,有一家堪稱傳奇的縣屬國有企業興發集團。興發集團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1999年12月,興山匯集全縣縣屬企業80%固定資産,組建興發集團,集中資源力量做大做強。經過幾十年發展,興發成為全國最大精細磷化工企業,2024年銷售收入達618億元,也是中國500強企業中唯一縣屬國有企業。
興山磷礦資源品質、富集程度都不及鄰近縣區,為什麼能做大做強?“外面的世界很大。昭君精神激勵我們思想開放、目光遠大。”興發集團董事長李國璋説,“長期以來,興發聚焦磷、硅主業,艱苦奮鬥,持續實行産品個性化、綠色化、高端化、國際化,保持行業領先。”
“興發的成功,縣裏始終如一的支持是基礎,但昭君文化精神影響不言而喻。”曾擔任興山縣委書記的吳開保説,沒有興發,興山可能就是宜昌最窮的縣。興發始終沒有忘記強縣富民的初心使命,在昭君“擔當、奉獻”精神指引下,培育一支務實創新的管理團隊和員工隊伍,保持山裏人淳樸誠實、吃苦耐勞的品質,形成“誠信、實幹、創新、精準、合作、本分”的企業文化。
興山是山區縣,23萬多畝耕地中絕大部分是“挂坡地”,發展傳統種植養殖産業困難。“興山群眾發揚昭君精神,勤勞務實,敢想敢幹,探索出山區精品農業致富之路,逐步實現農民富、農村美、農業強。”興山縣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羚犀説。
近年來,興山立足垂直海拔落差大的立體氣候條件,走“小規模,精品化、生態化”之路,因地制宜打造“高山煙葉蔬菜、半高山茶葉核桃、低山柑橘水果、全域生態養殖”産業發展格局,形成“柑茶菜煙畜果”六大主導産業。
興山農民用自己的雙手,在25度甚至60度以上坡地建設11萬多畝精品柑橘園。行走香溪河谷,處處可見翠綠滿坡、橘香繚繞的果園。據介紹,興山一年四季皆有果,80%的種植戶年收入超過5萬元,40%超過10萬元,高山地區煙葉種植戶戶均收入超過16萬元。
“都是山地,勤勞肯幹才能致富。”昭君鎮陳家灣村村民林澤主今年70歲,管理着150畝柑橘園,還養了80多箱蜜蜂,一年純收入40萬元以上。他説,他的柑橘園有十幾個品種,四季都有果收,剪枝、施肥、除草、打藥、采收忙個不停,每天很充實。
“我們這裡的人,勤勞是一種習慣,全村1305人,60歲以上330人,90歲以上5位。村集體經濟收入去年達15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25000元,是中國最美鄉村、中國人居環境範例村。”昭君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娥介紹,老人只要身體允許都會上山幹活。仍在上山幹活的94歲老人賀珍修説:“90歲的人,怎麼能不幹活?”
勤勞務實,廣開門路。昭君鎮是弘揚昭君文化、打造昭君品牌核心區域。鎮黨委書記鄒明虎介紹,低海拔種柑橘、中海拔種茶、高海拔發展蔬菜和煙業的同時,還因地制宜,“一村一品”發展葡萄、枇杷、脆李、胭脂柚等小水果。
茶業也是興山特色産業,全縣共有茶園6萬多畝。據傳,幼年昭君時常攜籃採茶,“汲楠木井之水,耳壺泡之,如白鶴亮翅”,“昭君白鶴茶”由此得名。目前,該縣白茶種植面積超2萬畝,白茶産業引領,“茶光旅”融合,帶動3000多戶茶農增收致富。
興山人推崇昭君文化的“和”,敬仰昭君的“美”,也努力讓鄉村美,鄉村富。昭君鎮、榛子鄉獲評美麗城鎮省級示範鄉鎮,建陽坪、伍家坪、黃糧坪等村被表彰為市美麗鄉村示範村,全縣打造全藍莓部落、蜜蜂小鎮、岩上茶居、水月時光等農旅融合網紅打卡點30多個。全縣成立86家“興村公司”,資源變資産、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村集體經濟全部過10萬元。
據統計,2024年興山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9936元,城鄉均衡發展,城鄉比為1.99,位居宜昌市山區縣前列。這個人口僅14萬多人的山區小縣,2024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過13億元,人均居全市山區縣第一。
講大局,講奉獻,做好人。三峽工程建設,興山搬遷一座縣城、3個集鎮、60家企業、3萬多移民,全部提前到位。先後涌現荊楚楷模、湖北好人等先進典型人物,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1人、中國好人9人、省級好人典型13人、市級122人(組),産生一批感人至深、催人奮進的典型。
興山縣政協主席、昭君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克品説,昭君文化是荊楚文化重要標識、長江文化高地,其精髓是“和合共生,美美與共,愛國奉獻”。興發集團故事、鄉村振興故事和移民搬遷故事,都是新時代昭君文化精神的生動注解。
余韻綿長:讓昭君文化走向世界
2000多年前,昭君淚別漢宮,化身歷史紅線,遠嫁匈奴。今天,“昭君出塞”沿線地區以昭君為紐帶,開展多方面合作。今年7月1日起,漢口站始發至呼和浩特東站的動車組列車開通,又為昭君娘家人、婆家人交流開闢新的便捷通道。
宜昌昭君文化促進會名譽會長吳開保説,昭君是融形象美、心靈美於一體的偉大女性。千百年來,不論昭君被人稱頌,還是被人誤讀,興山人對昭君的熱愛從未改變。昭君文化余韻綿長,研究者、愛好者及文化傳播者隊伍越來越大,交流越來越頻繁,影響也越來越大。要發揚開放、合作、包容精神,讓昭君文化“走向大眾,走向社會,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圖為國外昭君文化愛好者在昭君村參觀。
作為娘家人,興山始終以弘揚昭君文化為己任。近年來,相繼牽頭成立“昭君出塞”路沿線文旅聯盟、政協主席聯盟、民族工作部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盟和媒體聯盟。沿線河南、陜西、山西、內蒙古等地及西安宣平裏、榆林紅鹼淖、朔州青鐘村、鄂爾多斯昭君城等地團結聯誼、交流合作緊密,“湖北少年進草原,草原少年看長江”等活動,讓人們實地探訪、面對面交流,感受昭君文化風情。
“昭君和親路”已成新時代民族交融典範和特色精品旅游線路。線路從昭君出生地湖北興山,到出嫁地陜西西安,再到和親地內蒙古呼和浩特,串聯38個城市130多家5A級、4A級旅游景區。據不完全統計,84家昭君文化旅游聯盟成員單位相互輸送游客超10萬人次。
興山縣還以台灣苗栗縣供奉王昭君這一傳統為切入點,連續舉辦兩岸漂流友誼賽、招商座談、漢服巡游、拜謁昭君、昭君文化研討等系列活動,增進兩岸同胞情誼,興山縣被授予“湖北省對&交流基地”。
昭君文化是對外交流的橋梁紐帶。2020年疫情期間,蒙古國向興山昭君“娘家”捐贈2000隻羊。“親人般的感情,歷經2000多年歲月沒有淡化。”昭君文化國際論壇吸引日本、韓國、法國、波多黎各、加拿大等國家和地區專家參與,日本、法國、韓國都有昭君相關專著出版。2023年中秋節,由中國僑聯主辦的“親情中華·同一個月亮”活動,把昭君文化推介給世界各地華人華僑。
“昭君出塞路成為新時代民族交融典範和特色精品旅游線路,也激發昭君娘家鄉村‘種文化、美顏值、興産業’的積極性。”興山縣文旅局局長陳輝説,昭君故里越來越美,“屈原昭君故里”非遺之旅,是湖北唯一入選全國非遺主題旅游線路。
今年以來,興山還打造“昭君有禮”農特産品區域公共品牌,開發“昭君家宴”“昭君回門宴”等主題宴席,臘蹄子燉昭君眉豆、興山燉盆、香溪醪糟、懶豆腐……讓游客品嘗昭君家鄉特色。
圖為國外昭君文化愛好者在昭君村品嘗傳統土法釀造的美酒。(興山縣委宣傳部供圖)
昭君文化滋養、造就興山之美。興山以昭君文化鑄魂,大力建設香溪國家級文化走廊,山上康養度假和山下旅游觀光聯動,打造一批網紅打卡點和微度假地,形成“皓月當空、繁星滿天”全域旅游格局。
“2024年,興山接待游客突破1100萬人次,綜合收入73.6億元,今年力爭旅游人數突破13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0億元。”萬茜説。
興山是湖北神(神農架)武(武當山)峽(長江三峽)黃金旅游線上的中心腹地和重要節點,隨着宜興高鐵聯絡線即將建成,將有兩條時速350公里的高鐵,兩小時連通重慶、鄭州、武漢、西安,4小時直達北上廣深,成為“遠方不遠”的“快旅漫游”理想地。
“湖北省委提出推進荊楚文化傳承工程,推動昭君出塞等故事響徹全球。我們將聚焦深厚的昭君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態資源,打響昭君文旅品牌,持續講好昭君故事。”興山縣委書記曹宏偉説。(記者黎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