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區向新 贛南振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9 09:40:23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老區向新 贛南振興

字體:

  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在這場偉大的遠征出發地贛南蘇區,到處寫滿了忠誠和信仰:蘇區時期,參軍參戰的贛南兒女有93萬餘人,佔當地人口三分之一;二萬五千里長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贛南子弟倒下……

  今年是《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若干意見》)&&實施12周年。在這片見證我們黨為民初心的紅土聖地,到處涌動着創新和創造,在灣區思維、特區速度引領下,老區精神正迸發出推動振興發展的澎湃力量。

  乘新時代東風,老區一路向新而行,贛南振興正當時。

  老區新貌

  當前,贛南地區正值汛期。對於77歲的興國縣埠頭鄉村民胡世瑞來説,每到雨季,房屋倒塌的記憶就會再度勾起。從1985年到2011年,他曾四次建房四次倒塌,一到下雨天就提心吊膽,生怕房子塌下來。

  2012年以前,整個贛南農村約40%房屋是危舊土坯房,農村群眾住土坯房、用低壓電、喝村井水、走泥巴路等問題仍較為突出。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12年,《若干意見》&&實施,擺在首位的是解決突出民生問題。20多個國家層面支持文件、200多個中央國家機關對口支援文件聚焦贛南,破解住房難、喝水難、用電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等民生“痛點”,成為振興發展頭等大事。

  政策春風迅速吹遍革命老區。第二年,胡世瑞就成為第一批入住新居的村民。當危房村民都搬進新家後,大夥商量要給新村取村名時,有人提議叫“銘恩新村”:正因為有了黨的好政策,大家才有了這麼好的新家,大家要世世代代銘記黨的恩情。此後,鄉親們將“銘恩新村”四個大字鐫刻在村頭一塊大石頭上。

  胡世瑞和鄉親們告別土坯房、搬進新樓房的故事,是贛南之變的縮影。

  改造農村危舊土坯房69.52萬戶,建設農村保障房1.74萬套,近300萬農民住上安全舒適的新房;村村通客車、動力電,25戶以上自然村全部通水泥路;集中供水率提高至93%、自來水普及率達91%;縣、鄉、村三級和城市社區醫療衞生服務機構實現全覆蓋……《若干意見》實施以來,贛州市把上級扶持資源用在刀刃上,將財政支出的近七成、新增財力的近八成用於保障和改善民生,老區城鄉面貌發生巨變,群眾獲得感、幸福感持續增強。

  《若干意見》&&實施10年之際,2022年,國務院批復同意建設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國家發改委印發《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建設方案》(簡稱《建設方案》),贛州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再次迎來歷史性機遇。

  在瑞金市葉坪鎮黃沙村華屋小組村道兩旁,時間仿佛被定格在了兩個不同時代:一邊是66套白墻黛瓦的客家新樓,另一邊是7棟土坯老屋。

  “專門保留幾間老屋,就是想讓後人知道好日子來之不易。”黃沙村支書華盛説起村裏的變化感慨萬千,變化的不僅是房子,還有村民收入之變、思想之變。

  12年來,華屋小組村民收入翻了10余倍,去年人均純收入突破兩萬元。“變化很大,但仍低於省內平均水平,脫貧後還要致富,實現華屋的華麗之變。”華盛語氣堅定地説。

  從新村到華屋,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若干意見》&&到《建設方案》實施,十二年一瞬,民生之變可感可觸。

  如今行走在贛南地區,鱗次櫛比的新房、蜿蜒向前的道路、生機勃勃的田野……無一不在描繪着新時代贛南振興發展的壯美圖景。一個嶄新的老區形象日益深入人心。

  小縣長出大産業

  2012年,逾百億;2016年,邁入千億;2020年,突破兩千億——這是南康傢具産業10年內的兩個千億大跨越。

  從“草根經濟”成長為産業集群,關鍵變量是《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支持南康傢具産業發展。借助贛州國際陸港和中歐班列的開通,南康傢具實現“買全球、賣全球”,匯聚全球100多家設計公司、500多名設計師,打造國內最大的實木傢具製造基地。

  記者在贛南地區走訪發現,越來越多的贛南小縣長出了大産業,不僅在國內佔有一席之地,而且紛紛走出國門、登上國際舞&。

  ——裁縫家鄉有了近千億服裝産業。今年是紅軍長征出發90周年。在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于都,裁縫葛接調當年挑着縫紉機跟隨紅軍長征。如今,他的家鄉每3人中就有1人從事紡織服裝行業,全縣紡織服裝企業達3850余家,去年于都紡織服裝全産業鏈産值達850億元,于都服裝首次登上香港時裝節,實現“買全球面料,賣全球衣服”。

  ——贛南臍橙之鄉來了眾多頭部企業。在有着“贛南臍橙發源地”之稱的信豐縣,2016年,農夫山泉在這裡建設的亞洲最大鮮果分選工廠、亞洲最大的橙汁加工廠投産,每年信豐工廠臍橙年産值超10億元。更多頭部企業的到來,帶來了標準化種植、工業化生産、品牌化營銷等現代農業生産方式,贛南臍橙産業正發生質的變化。

  ——贛南小城發力生物醫藥賽道。近年來,贛州市章貢區精準發力生物制藥、醫療器械、寵物經濟三條賽道,推動生物醫藥産業“加速跑”,集聚青峰藥業、威高集團、海爾醫療等知名企業136家,擁有新藥創制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字號”科研&&6個、省級科創&&31個。去年,全區醫藥健康産業營收達253.09億元。

  ——人口小縣長出了百億新材料産業。一個人口只有33萬人的山區小縣,能在産業發展上有何作為?12年來,上猶縣正是靠着一根根細如髮絲的玻纖撬動了百億新材料産業集群,從以前“散、小、亂、差”的發展困境,到集聚160多家鏈條企業、實現五級産業鏈全覆蓋、獲批國家級示範基地的發展跨越,雖然底子薄,但“上猶爭上游”的發展勢頭正盛。

  ……

  10餘年來,贛州堅持“搶位發展、錯位發展”,不斷構建具有贛州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在加快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範區上不斷塑造新優勢、形成新動能。

  融灣崛起

  翻開地圖,只見贛粵高速、大廣高速、贛深高鐵等交通大動脈在龍南交會,“上午在大灣區喝早茶,中午到龍南吃客家菜,下午到現場看項目”,成為龍南和灣區雙向奔赴的最好注解。

  山高路遠、偏僻閉塞,一度是老區的代名詞。如今,承南接北、通江達海成了贛南的新優勢。

  對此,來自灣區的企業家蔡志浩最有感觸。他所在的江西志浩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手機線路板佔全球市場份額18%,長達600米的生産線刷新行業紀錄,智能製造水平反超集團在大灣區的基地……

  駿亞電子、聯茂電子、鼎泰電子……10餘年來,一批又一批的灣區“客商”來到這座客家小城投資興業,設在龍南經開區的贛州電子信息産業科技城匯聚170余家企業,超七成來自粵港澳大灣區。

  一股股灣區的發展活水源自《若干意見》&&,其中專門提到“扶持龍南次中心城市建設”。2013年龍南經開區升格為國家級經開區,2020年龍南撤縣設市,去年龍南獲批建設贛粵邊區域産業合作示範區,龍南連續13屆獲評全省開放型經濟綜合獎。

  龍南開放型經濟的騰飛,是“千軍萬馬過南嶺”産業梯度轉移結出的碩果,更是贛南向灣而行、融灣而興的生動寫照。

  2020年,贛州被江西定位於融灣橋頭堡;2021年,國務院明確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深度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2年,贛州市與深圳市對口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2023年,贛深對口合作實施方案正式印發……近年來,贛南充分發揮獨特區位優勢,深入推進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全面對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深化開放合作中匯聚更多資源要素、拓展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從珠江之濱到贛江之畔,一撥撥游客來了,一批批企業落戶了,一項項改革也落地了。

  在贛州市行政審批局大廳內,一個透明的展示櫃集中封存着26枚“退休”的印章。26枚印章代表26個審批科室,“退休”的印章見證審批流程再造。

  贛州市行政審批局幹部介紹,原來開一家企業總共要交30份材料、走6道環節,通過改革,如今只需7份材料、走1道環節,最快只需要半天,接軌深圳速度。

  速度之變是作風之變、思想之變。創新實施“市縣同權”、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等改革……贛州堅持以改革促開放,提出“大灣區能做到的,老區也能做到”,開展營商環境對標提升行動,611項政務服務事項“一網通辦”,一年減少企業跑動10萬次,很多企業説,在老區找到了灣區的感覺。

  在贛南採訪,“老區精神+灣區思維+特區速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三者的融合發力,不僅成為新時代革命老區的鮮明標識,更成為贛南老區振興之路上不竭的動力之源。(記者閔尊濤)

【糾錯】 【責任編輯: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