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堤村的田埂火車吸引眾多市民和游客。王俊星 攝
7月的一天,一大早,晉寧區小漁村的牛奶水果玉米被工人打包,隨後運往千里之外的上海。小漁村種植了8畝牛奶水果玉米,産量約5000公斤。每年6月是品嘗小漁村牛奶水果玉米的最佳時期。去年,浙江衛視“跑男·生態圈”欄目組到這裡錄製節目時,這款牛奶水果玉米得到了眾多嘉賓的喜愛。
同樣是在滇池邊,環湖東路上的網紅村落海晏村,在對青石板路進行改造提升後,路面拓寬且更為平整,村子的停車場也改造得更加寬敞。同時,新的公共衞生間正在修建,讓游客的體驗感得到提升。
在滇池西岸,西山區百草村圍繞讓游客“玩得好、在得住、留得下”的目標,發展精品民宿2家、民族特色農家樂10家。通過引導村民種植草莓和鮮花,當地的生態採摘園已成旅游打卡地,草莓和鮮花供不應求,各方游客絡繹不絕。民房變客房,鄉村變景區,本地資源變成致富産業。據介紹,當地人均年收入超2.4萬元,實現了“幹活不出村、掙錢不出門”的幸福生活目標。
去年以來,滇池沿岸地區不斷推動村莊改造,促進生態保護及人居環境質量提升,助力文旅産業發展。當下,滇池沿岸村莊眾多,美麗村莊已串珠成鏈,變得更美、更富、更具魅力。
生態優先 村莊美起來
滇池沿岸,生態優先。這是底線,也是發展基礎。
晉寧區太史村,這個位於滇池南岸的村莊,因明代文人楊慎曾留宿而得名。自確定為滇池沿岸提升改造重點示範村後,太史村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帶領群眾從自家房前屋後做起,綠化美化村莊13處,清理村內“五堆”垃圾150余噸,新建垃圾收集設施6個,組建保潔隊伍4支,雨污分流管網實現全覆蓋,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達到100%,村莊整體居住條件明顯提升。這裡擁有滇池、濕地、荷塘等自然生態景觀,成為很多市民周末休閒的目的地。
距離太史村不遠的晉寧區海埂村,舊時是一條沙埂,漁民在此處歇腳定居逐漸形成村落,因此得名“海埂”。近年來,當地從基礎設施建設入手,對213 棟民居進行青瓦白墻風貌改造,並硬化入村道路、主幹道,鋪設污水管網,改造公廁、戶廁,改造生態文化廣場、停車場……如今,村內青石路四通八達,小橋流水、綠樹成蔭,村民生活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去年,當地的“鯨魚島”走紅網絡,海埂村抓住熱度大力發展,成為婚紗攝影、主題旅拍、創意農業、鄉村文創休閒體驗地,受到市民和游客的追捧。
西山區楊林港居民小組面向滇池、背靠西山,距昆明城區僅20公里,是一個以白族居民為主的自然村落。近年來,楊林港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充分利用3公里長的滇池水岸線,打造親水步道、荷塘等景區,形成了山水相伴、湖村相依的“滇池鄉居圖”。
文旅融合 村民富起來
滇池沿岸,文旅資源豐富,文旅融合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
楊林港歷史文化悠久,村裏保留了“一顆印”“一把傘”等不同時期風格獨特的建築,傳承了打餌塊、豬八碗、火把節等傳統文化習俗,為開展民俗體驗、休閒旅游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元素。當地積極推動農文旅産業融合發展,打通“村集體公司+社會投資公司+村民+N”的聯農帶農、協同發展路徑。去年以來,楊林港以“鄉村田園驛站”為主題,着重打造觀滇驛站、田園驛站、研學驛站、美食驛站、休憩驛站、港灣驛站等7個産業業態,經濟發展更有動力。
晉寧區沙堤村是較早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沙堤村通過恢復傳統水稻種植吸引游客,大力發展鄉村特色旅游,助農增收。彩色水稻作畫、生態稻花魚養殖、田埂火車等元素讓沙堤村廣受歡迎。村民也抓住機會,利用民居開起民宿、小吃店,用熱情與特色迎接各地游客,獲得不錯的收益。
“小漁村是晉寧的明星村,是晉寧鄉村振興的典範。”晉寧區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孟垂瑞介紹,6月16日,央視新聞頻道走進小漁村,對這裡的近郊“輕度假”田園慢生活進行報道。目前,晉寧區正以滇池沿岸重點鄉村改造提升為契機,充分挖掘晉寧“中國避暑休閒十佳縣”“最美中國旅游目的地城市”“中國天然氧吧”“中國最美鄉村旅游名區”等金字招牌背後的資源潛力,不斷推動湖濱生態旅游良性發展,推動“滇池旅游黃金岸線”打造提速提質提效。(記者 趙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