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經開區 通訊員 王正鵬 攝
鮮花餅生産車間 通訊員 李俊敏 攝
2023年國家級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結果日前出爐,嵩明楊林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從2022年的214位大幅上升到148位。
近年來,嵩明縣堅持大抓産業、主攻工業,將園區建設、園區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來抓,集中力量拼經濟,為楊林經開區、昆明市的發展增加源源不斷的動力。
開拓新賽道 激發産業集群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園區內有世界500強企業8戶、中國500強企業1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戶
一手緊盯先進製造業做強做優,布局新能源汽車、光伏設備及元器件製造、高端裝備製造、前沿新材料産業鏈;一手抓綠色食品發展壯大。兩大主導産業不松懈的同時,積極開拓高質量發展新賽道,加快培育新材料、數字經濟、綠色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楊林經開區“2+N”産業發展新格局正在形成。
2023年初,嵩明縣委、縣政府&&《關於實施産業強縣戰略推動楊林經開區攻堅突破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意見》,吹響了把園區經濟作為全縣發展第一經濟、把楊林經開區作為産業發展第一&&的改革號角。
過去一年,楊林經開區堅持融入滇中、聯通崑曲、共建東翼發展戰略,錨定雲南省先進製造新高地、昆明面向南亞東南亞的産業輻射基地定位要求,重點圍繞先進裝備、汽車、綠色能源和綠色食品4大産業集群,加快現代製造業發展,奮力朝着力爭實現千億級先進製造産業、500億元食品製造産業目標邁進。
園區以通用設備製造、專用設備製造、金屬製品和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4個行業板塊為主,打造先進裝備製造業集群;以北汽、東風、雄鑫、雲內機械等規上企業為引領,打造汽車及零部件製造産業集群;新引進華國支架、盈昌、振江3個光伏組件項目及中技(北京)、華菲新能源等11家分佈式光伏項目,光伏支架年産能達95萬噸,成為雲南省最大的光伏支架生産基地,正努力打造綠色能源産業集群;以伊利乳業、華獅啤酒、源瑞制藥等規上企業為主,打造綠色食品製造業集群。
截至目前,園區內有各類企業1756家,其中世界500強企業8戶、中國500強企業11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6戶。
擴大朋友圈 經濟發展外向度不斷提升
實際利用外資實現兩連增,年度實現外貿進出口額17.34億元
2023年最後一天,8輛裝載價值4000萬元進口設備的貨車駛進楊林經開區。車上裝的是新落地的雲南璞凌包裝印務有限公司的生産設備,該公司設備安裝及調試預計在2024年3月底前完成,4月即將全面投産。
這是2023年度落地楊林經開區的又一家外資企業。“我們不斷擴大招商引資的範圍,不放鬆任何一個項目。”嵩明縣政府主要負責人介紹,為擴大朋友圈,楊林經開區大抓産業、主攻工業、大抓招商,把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作為推動園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
2023年,園區緊扣“2+N”産業發展規劃,向長三角、珠三角等對外開放程度更高地區主動出擊,全年外出招商45次,接洽企業考察156次,組織專題推介會2場,簽約項目61個,同比增長306.67%,總投資48.36億元,其中億元以上項目10個,年內已落地53個,落地率達86.89%。
在與一個個企業的交流對接中,楊林經開區的良好口碑樹立起來,吸引了更多的企業落地園區,利用外資工作更是取得歷史性突破。
2023年,楊林經開區實際利用外資1028.41萬美元,同比增長142.97%,實際利用外資實現兩連增,且連續兩年增幅保持在100%以上。
2023年,中國·嵩明南亞東南亞跨境貿易綜合服務中心正式在楊林經開區掛牌成立,為雄鑫汽車、凱瑞特機械等20多家企業提供外貿全流程服務,年度實現外貿進出口額17.34億元,借助外貿服務&&招引外貿企業3家,園區外貿進出口額較上年增長263%。
“瘦身提質” 體制改革為發展注入活水
園區新增專利數量499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度新增10家
創新是園區發展的不竭動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而人才,則是一個園區創新發展的重要根基。
近年來,企業對提質、創新發展愈發重視,為更好滿足企業多層次需求,真正讓企業把知識轉變為財富,在嵩明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楊林經開區主動求變,在2023年1月把機構精簡為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局、規劃建設局、招商合作局、科技創新局“一辦四局”。
與此同時,新建“廚房”——科技創新局正式亮相。“瘦身提質”的效應立竿見影:2023年,園區新增專利數量499件,累計專利數量達4631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年度新增10家,累計數量達40家;申報國家科技中小企業20戶,年度技術合同成交額4440萬元,年度“四上”企業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2.5億元。
為更好按照企業需求“點餐”,楊林經開區不僅新建了“廚房”,而且更換了“廚師”。縣委從全縣選拔、調整12名有發展潛力、專業能力強、能擔重任的優秀幹部擔任中層幹部,對部分長期在開發區工作的幹部交流、調整,在全國範圍內招聘36名編外人員。
目前,楊林經開區具有宏觀經濟、産業發展、規劃建設、招商引資、財務管理等專業知識或相關經歷背景的人員比例達到70%,幹部隊伍年輕化、專業化、職業化,服務企業的能力水平明顯提高,工作效率進一步提升,為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活水。(記者 張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