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傘傘,白桿桿……”兒歌裏唱的紅色的菌子是真的不能吃嗎?其實不然。在普洱市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正興鎮水平村的密林中,“紅傘傘”大紅菌反而在眾多野生菌中脫穎而出,成了水平村村民們致富增收的新亮點。
近日,正是水平村埋龍山小組的各家各戶最忙碌的時候,早上撿回的大紅菌需要清洗掉表面泥污,整齊放好後送入烤房烘乾,朵朵紅艷的大紅菌在陽光下散發着誘人的光澤,甚是好看。


掀開村民周興良家的烤房簾子,三層架子上擺滿了菌子,有剛送進去的,有已經烘乾了的。“半夜兩、三點就出發去撿了,戴着頭燈,夜裏面菌子還不會開傘,烘乾能多賣點錢。”他端出簸箕裏的大紅菌,自豪地展示着。
在村民王大學家裏,他正忙着把烤房裏已經烘乾的大紅菌取出裝袋。“我家四個勞動力這幾天主要工作就是上山撿大紅菌,今年已經賣出4公斤幹菌子,收入3000多元。”“這小袋是標菇,有一公斤多,這一小袋就能賣2000多元。”王大學介紹道。
據了解,村民們採摘的大紅菌學名灰肉紅菇,長生於針闊混交林或闊葉林中,對生態環境要求極高。水平村地處小黑江森林公園腹地,群山環抱,森林資源豐富,生態環境良好,平均海拔1600米,非常適合各類野生菌生長。這裡出産的大紅菌菌桿粗壯,菌肉肥厚,風味濃郁,廣受收購商青睞。幹菌子的收購價在每公斤800元左右,標菇收購價最高能達到每公斤1400元,而且供不應求,遠銷福建沿海地區。
在正興鎮水平村,撿拾野生菌已成為群眾的一項增收産業,每到夏秋季節,水平村將會産生“菌農”100多戶,僅大紅菌一項,平均每戶“菌農”就能增收4000元左右,以大紅菌為代表的野生菌産業真正讓水平村民盡享自然饋贈的生態紅利。
野生菌雖美味,但在食用時存在一定風險。在此我們也提醒廣大市民群眾,在撿拾野生菌時一定要注意辨別,堅決不撿自己不熟悉的菌子。食用時也要採取正確的烹飪方法並進行留樣,食用後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當立即前往醫院進行救治。(通訊員 楊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