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
張泉靈曝採訪內幕
主持人幫災區兒童尋親
  【編者的話】2008年,註定是被載入史冊的一年:南方雨雪冰凍、汶川特大地震等災情百年一遇;聖火傳遞、北京奧運、神七飛天、全球金融風暴等舉世矚目。在這些重大事件中,新聞工作者一直都是衝鋒在前,從不缺席。

  他們用每一篇鮮活的文字,每一個感人的鏡頭,每一幅生動的圖片,忠實記錄下歷史的瞬間;他們始終堅持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高舉旗幟,圍繞大局,不辱使命。為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輿論支持。 
 
  他們其實也很普通。他們的身軀並不都那麼偉岸,他們的面孔也並不都那麼俊美。但是,毫無疑問,2008中國傳媒因他們的出色表現而更加生動。
[更多]
獨家專訪
本網專訪BIMC副主任祝壽臣
北京國際新聞中心於7月8日正式向中外記者敞開大門。記者在發布會現場採訪了新聞中心副主任、中國記協書記處書記祝壽臣。[詳細]
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劉亞東
在網絡化時代,媒體從業者應該有更加敏銳的新聞嗅覺、更加迅捷的反應能力和更多的專業技能。[詳細]
趙樹清:電視的人文理想
雲南電視台&長趙樹清上任不到半年時間裏,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改革舉措,引起了業內同行的極大關注。[詳細]
專訪中央&雪災救援特別節目
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以敏銳的新聞眼光及早地從聽眾短信中發現了災情趨勢,並第一時間啟動了對雪災的高強度聚焦式報道。[詳細]
   


王義堂
白岩松
成洋
劉亞東
伊秀麗
江宛柳
楊榮
李佔鰲
張秋玲
陸海鷹
韜奮獎
萬武義
王瑋
李喬
張富強
周國梁
周躍敏
姜麗彬
姜春勇
格桑尼瑪
   
雨雪冰凍
雨雪冰凍
劉暢:我把手機遞給了總理
  他順着劉暢遞出的手勢,接過了那只粉紅色手機,親切地對正在和冰雪作着頑強拼搏的湖南人民説:“我是溫家寶,向湖南全體幹部職工轉達黨中央和國務院對他們的親切問候。目前我們遇到的冰雪災害一定能夠克服。”[詳細]
[記者親歷]乘坐運菜車 穿越冰雪線
  1月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省區遭遇了罕見的冰雪襲擊,許多城市鄉村交通受阻、停電停水。春節將至,為了讓受災地區的百姓及時吃上價廉物美的新鮮蔬菜,海南澄邁縣克服雪大路險等困難,想盡辦法保證南菜北運大動脈不停歇。[詳細]
本網專訪中央&雪災救援特別節目
  這次直播《愛心守望,風雪同行》特別節目,我們從各部門抽調了精幹力量在指揮中心工作,我們的聯絡也比較暢通。同時,我們還通過記者站,緊密&&當地政府,任何新的舉措和動態都會發布到“雪災”信箱裏。 [詳細]
拉薩事件
華僑華人在CNN大樓前抗議歪曲報道
一個中國老記者給西方幾位媒體總編輯的公開信
  我是陜西日報的一名退休老記者,退休五六年來,過着平靜的生活。而最近發生的西方一些媒體一再製造假新聞所造成的反對中國、仇視中國的反華“大合唱”,使我再也不能平靜。 [詳細]
記者親歷拉薩“打砸搶燒事件”四小時
  可能是由於做記者十年的緣故,我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冒險前往一看,17時54分,我走到了離點火點只有兩百米的距離,看到一些暴徒正在焚燒百益超市門前的汽車,十字路口依然有一輛汽車被點燃,周圍聚集兩三百人在看熱鬧。[詳細]
一線記者強烈譴責西方媒體歪曲報道
  3月14日下午5點,中央電視台記者鄭昭紅來到了大昭寺邊上八廓街,他看到的是,昔日的繁華已變得滿目瘡痍。“一些外國同行在對拉薩事件的報道中公然違背真實、客觀、公正的新聞工作精神,違背新聞從業者的基本職業道德,我對此&&強烈憤慨。”[詳細]
全國兩會
兩會:女記者工作着 美麗着
[彭凱雷博客]握手總理令我感動
  令我感動的是,擠着走過四、五米的距離,我握住總理左手沒有松開。擠在記者和警衛人群中,總理用右手和記者們紛紛握手,但卻沒有甩開我追握着的手,直到我為自己的“貪心”不好意思,自己松開! [詳細]
[記者博客]兩會風景線
  “兩會”上的“夫妻檔”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習近平與夫人——著名歌唱家、解放軍總政治部歌舞團藝術指導彭麗媛。這已是他們夫婦第四次在“兩會”上“相遇”。[詳細]
記者同志:新聞要搶 安全更要注意
  兩會記者“圍追堵截”的本領早有耳聞,也親身感受了好幾場新聞大戰的“硝煙瀰漫”。而昨天目睹到的記者無限“瘋狂”卻讓我“心有餘悸”,同時也為記者們的安全擔憂。[詳細]
汶川地震
抗震救災記者在前方
徐壯志:第一個進入震中汶川的記者
  5月14日12時,一張用“傻瓜”相機拍攝的圖片,加上一則不到400字的文字稿件,傳遞了這樣一個讓全世界欣慰的消息。這是第一張關於震後汶川縣城的圖片和第一則文字稿件。[詳細]
吳錦才:新華社記者,你的名字叫勇敢
  在四川震區的每一天,我都在感動和驕傲中度過。新華社記者一直在災區勇敢地戰鬥着,他們和軍人一樣,活躍在災區最前線,活躍在千千萬萬受災群眾當中。他們是我心目中最勇敢的人。[詳細]
白瑞雪:含淚故鄉行
  在這次特殊的採訪中,很多時候連起碼的生存都難以保障。我忘不了在汶川、漢旺的山路上遇到的塌方,忘不了與8位男同志共睡一個帳篷的夜晚,以及極度饑渴中得到一個蘋果時的感激。[詳細]
火炬傳遞
新華社全球首發珠峰火炬傳遞照片
藏族記者萬瑪加:將奧運電波傳至千家萬戶
  在西寧站火炬傳遞中,萬瑪加跑得穩健有力,這不僅得益於他每週在綠茵場上的足球鍛煉,更得益於他多年頻繁基層採訪的記者生活。 萬瑪加自小生長在高原,他堅信,新聞不僅是用手寫出來的,更是用腳走出來的。[詳細]
白岩松與姚明完美對接
  白岩松是中國新聞人的代表之一,他與奧運已經結緣整整十五年,而此次參與奧運的意義顯然與以往不同,白岩松説:“作為一名火炬手,我希望發揮自身的最大價值,點燃奧運激情。” [詳細]
記者連線:巴基斯坦最高規格迎聖火
  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是北京奧運會火炬境外傳遞的第十站,也是伊斯蘭堡歷史上首次舉行奧運聖火的傳遞活動。當地時間4月16日下午4點,奧運聖火將在這座城市開始傳遞,新華網即時連線本網駐伊斯蘭堡首席記者李敬臣。[詳細]
北京奧運
編輯記者奧運風采
許基仁:金牌大國不等於體育大國
  在近四屆奧運會上,中國體育軍團的金牌榜位次逐級而上,最終在北京奧運會上成功登頂,可喜可賀。但金牌榜第一,不等於獎牌榜和總分榜第一,不等於中國已成為一個體育大國。[詳細]
段敬芳:集體的力量永遠是最強大的
  很多人問我,沒看到開幕式的直播,沒有第一時間看到那讓中國祈盼了百年的盛況,你難道不遺憾嗎?我説,不!其實在那一刻,我只是以另一種方式釋放我的激情和喜悅。 [詳細]
俞瑋:與菲爾普斯考芙琳等人“面對面”
  菲爾普斯全場就像個孩子;他的老對手索普和他時有交流,還會偷偷地説悄悄話,但感覺上好像總有那麼點尷尬;考芙琳和霍夫兩大美女,我更喜歡考芙琳。[詳細]
神七飛天
媒體聚焦神七飛天
訪楊利偉:那些飛在天上的兄弟
  從職業角度觀察,楊利偉對戰友的表現非常滿意,他毫不吝惜地送給戰友們兩個字的評價——“完美”。楊利偉對翟志剛的表現額外讚賞有加,“他的每個動作都非常到位,表現很好”。 [詳細]
獨家專訪:設計師解密飛天航天服
  翟志剛28日下午完成了中國人首次太空漫步,與北京飛控中心毗鄰的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一片歡騰。艙外航天服總體主任設計師劉向陽當晚接受了新華網專訪。 [詳細]
外國媒體七大表情説神七
  神七飛天,外媒聞風而動。來自美俄等國十余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成為首批觀摩神舟飛船發射的境外媒體。而面對神七,外國記者的報道一如其內心的感覺一樣:五味雜陳。[詳細]
金融風暴
全球金融風暴
專訪央視主持人芮成鋼
  隨着《直擊華爾街風暴》的播出,主持人芮成鋼以理性的主持風格、流暢的中英文轉換採訪,以及機敏自信沉穩的個人風格,深深吸引着觀眾。如果説,華爾街金融危機給經濟頻道提供了一次提升品牌力的機會,那麼擔任節目的主持人,則給芮成鋼的職業生涯增添了一抹亮色。[詳細]
記者專訪陳清泰:中國企業“過冬”五大對策
  嚴峻的經濟形勢對中國企業既充滿挑戰,也充滿機遇。此時此刻,企業以怎樣的理念、怎樣的精神狀態,做出怎樣的決策和行動,將決定企業未來的命運。積極的對策是,要以前瞻性思維、以進取的姿態,發現利用機遇、實現超越。[詳細]
新華視點:次貸危機一年間
  去年8月份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延宕至今已14個月之久。這場危機肇始於美國房市泡沫破裂,並隨房市繼續向下探底而呈逐步升級和擴散之勢。在次貸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愈加顯現之際,記者嘗試着對次貸危機逐本溯源,探求這場金融危機的根源與啟示。 [詳細]
   
出彩——張泉靈
新銳——芮成鋼
迅速——徐壯志
敬仰——黃濤
敬業——侯少華
強健——新華社特約記者扎西次仁
尷尬——“張飛鴿”“劉羚羊”等
直白——白岩松
人物故事
盧宇光:重大事件要發出華人聲音 訪第九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陸海鷹
沈國放笑對"間諜案"謠言 金桂華:發言人決不能撒謊
五位著名女主播成名前的奮鬥史 專訪中央電視台主持人芮成鋼
錢嗣傑:首任駐聯合國攝影記者 外交部新聞發言人的故事
殘疾記者:生命,沒有殘缺 齊懷遠:第一張"中國面孔"
劉暢:採訪名門之後 體味百味人生 許戈輝:要成功更要成長(圖)
專訪央視國際總經理汪文斌 央視十大美女主持人的主持秘訣
網友寄語
向傳媒人致敬,你們是社會的良心,更是我們的驕傲!
風雨之後方見彩虹。經過不平凡的2008年的鍛造,記者將更加成熟!
新華社高級記者侯少華同志在今年不幸以身殉職,他用生命詮釋了什麼是記者的職業精神。向猴哥致敬!
在年初抗擊雨雪冰凍過程中,記者不再是咱們印象中柔弱的書生啦,在大風大雪前,一點不差!
記者要做社會的良知,不管是什麼人,不管他給多少“封口費”,我們要為正義、為人民、為自己的良心而鼓與呼。
 
Copyright © 2000 - 2008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製作單位:新華通訊社網絡中心
版權所有 新華網 中國記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