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斯塔納8月27日電(記者張繼業)中亞氣候基金日前發布報告稱,世界最大鹹水湖裏海正面臨持續變淺、環境污染和種群崩潰三大危機。
報告稱,裏海是封閉水體,與全球大洋無任何連通,水量平衡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影響顯著,氣候變暖速度大幅高於全球平均速度。報告援引哈薩克斯坦水文氣象局數據稱,自1976年至2024年間,全球年平均氣溫變化為每10年上升0.19攝氏度,而裏海地區則為每10年上升0.51攝氏度。這導致裏海海平面持續下降,2006年至2024年間,已下降2.14米。
報告援引俄羅斯國家海洋學研究所數據説,自2006年以來裏海面積已從39.23萬平方公里減少到35.79萬平方公里,共減少3.44萬平方公里。
此外,石油開採導致裏海水質污染。報告稱,哈水文氣象局在裏海近岸水域的50個點位長期監測水質。2019年哈薩克斯坦啟用統一水質分類系統,將當前監測數據與長期觀測數據比對,將水質劃分為從“最優”到“最差”6個等級。2019年,裏海水質被評為第5級以上,不適用於任何用水需求。不過,近年來該區域污染未出現加劇趨勢。
報告還警示了當前裏海一些物種面臨的威脅。報告説,過去20年來裏海冬季海冰面積減少40%,而瀕危的裏海海豹只能在冬季浮冰上繁殖。裏海海豹種群數量已從20世紀初的約120萬隻減少到目前不足10萬隻。此外,裏海還棲息着六種鱘魚,由於水位下降,河口變淺,鱘魚無法到達産卵地,同時魚類位於淺水水域的覓食區正快速消失,導致這六種鱘魚都面臨滅絕威脅。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