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8月27日電(記者李鯤、宋瑞)“中國不僅是我的求學之地,更是我的第二故鄉。”從孩童時期隨母親定居中國貴陽,到如今在天津大學攻讀軟體工程專業,來自吉爾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凱克的戴安娜的青春在兩種文化中交織,既有對祖國的眷戀,也有對中國的熱愛。
2015年,年僅10歲的戴安娜在中國開始了她的“跨文化”人生。突然置身於完全陌生的語言和文化環境,戴安娜坦言那段時間“懵懂又充滿新鮮感”。為了幫助她盡快適應中國的生活,媽媽決定讓她從國際學校轉入當地一所普通高中,與中國學生一起學習。
在這所高中,她開始了“硬核的中文學習”:背誦《關雎》、默寫《鄉愁》、學寫中文作文。剛開始,她的作文只能寫100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她的中文寫作越來越流暢,有一次還拿到高分。
她特別喜歡余光中的《鄉愁》,因為這首詩讓她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鄉愁是郵票、是船票,對我而言,這是跨越兩國之間的一種情感&&。”她説,學習中文不僅幫助她融入了中國社會,也讓她對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認識,“我既是吉爾吉斯斯坦人,也是半個中國人。”
2024年11月,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戴安娜在天津過生日。新華社發
戴安娜的生活裏,吉爾吉斯斯坦和中國的文化交織在一起,形成獨特的“混搭美”。她和母親慶祝吉爾吉斯斯坦的傳統節日,製作家鄉的美食,她們也會包餃子、準備中國年夜飯。她的年夜飯餐桌上,既有中國的餃子、包子,也有吉爾吉斯斯坦的別什巴爾馬克(一種肉類菜肴)和手抓飯。
她笑着説:“中國人喜歡團圓,吉爾吉斯斯坦人也一樣。在節日裏,和家人一起分享食物、講述故事,這是一種共同的幸福。”這種雙重文化的融合,讓她在兩種身份中找到了平衡,也讓她成為了中吉文化交流的天然紐帶。
高考結束後,戴安娜選擇報考歷史悠久的天津大學,軟體工程是她的第一志願,她希望用技術改變未來。
學習軟體工程的過程並不輕鬆,戴安娜卻樂在其中。她認為,軟體工程不僅是專業的選擇,更是她與時代接軌的方式。“科技正在改變世界,而我希望為中吉兩國的技術合作貢獻力量。”
課業之餘,她熱衷於以“半個中國人”的身份幫助那些初來乍到的國際學生,教他們學習中文、使用移動支付、制定旅游線路。“能以我的方式幫助這些‘老外’,我非常開心。”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戴安娜在“天津之眼”附近拍照。新華社發
作為在中吉文化滋養中成長的年輕人,戴安娜對兩國合作有着獨特的理解。她至今記得2024年底得知中吉烏鐵路項目的啟動時的興奮之情。“這條鐵路連接我的兩個家,會為兩國的貿易和交流注入新的活力。”
如今,天津進入“上合時間”。戴安娜對此引以為豪,“上合組織峰會將讓天津這座富有活力、獨具魅力的城市與世界美麗相約。”
在中國開啟第二個10年生活的戴安娜堅信,中吉兩國的友誼會在未來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