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阿克拉7月10日電 記者手記|防波抵風浪 庇護歸航人——記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
新華社記者金正 高劍飛
這是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停靠在詹姆斯敦漁港的漁船。新華社記者 高劍飛 攝
在西非國家加納首都阿克拉的南部海濱,矗立着已有近百年歷史的詹姆斯敦燈塔。這座紅白相間的地標建築,默默守望著眼前幾經變遷的港口。海面上,數百條獨木舟隨波起伏,船頭的旗幟迎風招展,有的寄託着漁民對平安歸航的祈願,有的則展示着他們支持的足球隊隊徽。
“以前,這裡簡直就是個垃圾場,又臟又臭。風浪大時,船想靠岸都難!”32歲的漁民尼·安卡馬對新華社記者回憶起往昔漁港的環境時,眉頭緊鎖。“凌晨打漁回來,連個能安穩睡覺的地方都找不到,只能將就着在鋪着漁網的沙灘上或者船上湊合過夜。”
位於大西洋幾內亞灣沿岸的詹姆斯敦是傳統漁業社區,許多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加納海岸線漫長,漁業資源豐富,但長期以來,詹姆斯敦卻是阿克拉最貧困的區域之一,設施落後的舊漁港嚴重制約當地漁業發展。如今,得益於中國援建加納漁港綜合設施項目,港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是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的詹姆斯敦漁港的制冰設備。新華社記者 高劍飛 攝
作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民生工程,該項目由中國鐵建港航局集團有限公司承建,於2020年8月開工,歷時近四年完成漁港水域港池、航道疏浚工程,修建防波堤、護岸、碼頭泊位等水工建築物,並建成制冰廠、冷庫、交易市場、商業區、修船車間等相關生産和配套設施。
“自開工以來,項目組克服當地建材匱乏、環境高溫高濕等諸多挑戰,確保工程按計劃推進。”中國鐵建港航局西非區域負責人張秀岩介紹,項目竣工後,延長加固的防波堤讓港內錨泊更加安全,擴建的碼頭可容納更多普通漁船卸魚並滿足工業捕撈船的作業需求,提供給漁民的活動空間寬敞潔凈,極大改善了當地漁業從業者的工作和生活條件。
這是中國援建的詹姆斯敦漁港建設前後的航拍對比圖。新華社發(受訪者供圖)
“現在,港口環境既乾淨又整潔。防波堤修好後,船靠岸更穩當,再也不用擔心被風浪衝翻了,”安卡馬笑着説,“凌晨打漁回來,還能在設施齊全的碼頭休息。不出海的時候,也有地方存放漁網和工具。生活比以前輕鬆了不少,心裏更踏實了!”
這是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的詹姆斯敦漁港行政辦公樓。新華社記者 高劍飛 攝
漁港綜合設施項目,顧名思義包含漁港和綜合設施兩大功能。“這個現代化港口不僅提供漁船停靠碼頭和卸魚服務,還涵蓋鮮銷交易、水産品儲存及晾曬加工、船舶維修等全鏈條服務。”張秀岩説。
儘管目前項目陸上設施尚未正式投入運營,但記者在現場走訪時,腦海中已然浮現出未來熱鬧非凡的景象:在交易市場內,熱情的商販們大聲叫賣着剛捕撈上岸的海鮮;走進商鋪,包裝精美的水産品整齊排列,船用配件、漁網等物資一應俱全;而在專門的曬網、補網區域,漁民們嫻熟地擺弄着手中的工具……
“我們一直從很遠的地方運冰過來,不僅麻煩,還經常斷貨。一旦缺冰,魚一上岸就得賤賣,否則很快會腐爛變質。”當地漁民戴維·博誇伊指着新建的制冰廠和冷庫興奮地説,“等將來這些設備運轉起來後,我們就不用再擔心保鮮問題了,還能把海鮮運到更遠的城市去賣。”
這是6月3日在加納首都阿克拉拍攝的中國援建的詹姆斯敦漁港入口處的標誌雕塑。新華社記者 高劍飛 攝
在項目為當地漁民帶來便利的同時,承建方也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除了為被捕魚器具誤傷的海龜搭建“愛心驛站”,項目部還開展了修繕社區道路、清理海灘垃圾、資助當地學校以及搶修在洪澇災害中損毀的設施等公益活動,惠及周邊民眾。
在“授人以漁”方面,中國企業不僅在施工期間引進國內先進機械設備和技術,還採用師傅帶徒模式,向當地員工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項目累計雇用當地工人近千人,其中很多工人起初只是普通力工,但在中國師傅指導下,逐漸成長為木工、鋼筋工、水電工等技術工人。”負責行政事務的當地員工塞繆爾·奧沃蘇説。
傍晚時分,海浪輕拍着岸邊,發出有節奏的聲響。詹姆斯敦燈塔下,漁港的“中國援助”標識在夕陽映照下格外醒目。安卡馬和博誇伊並肩坐在碼頭,一邊整理漁網,一邊聊着不久後的出海計劃,眼裏滿是對新港口帶來美好生活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