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文旅産業在深度復蘇中加速迭代,“國潮”消費從圈層走向大眾,成為推動産業升級的核心動能。其中,漢服熱尤為亮眼。據行業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漢服消費者規模已突破1000萬,市場規模達150億元,“漢服+文旅”的融合模式,正成為文化遺産活態化利用與民生增收的重要結合點。
在這股全國性浪潮中,河南依託“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的深厚文明底蘊,以漢服為紐帶,串聯起仰韶文化、二里頭遺址、殷墟甲骨等千年文脈,實現了“文化體驗-産業延伸-民生改善”的閉環,更為全國文旅融合提供了兼具歷史厚度與實踐溫度的樣本。
五城聯動:讓文化遺産“走”到地上
2022年12月,洛邑古城裏,一位只有3000粉絲的游客,拍了條“日常裝變漢服”的短視頻——鏡頭裏,普通T恤、牛仔褲,轉身換上繡着纏枝蓮的襦裙,再綰個盛唐發髻,背景是青灰瓦檐下的宮燈。這條視頻火了,點讚量16.8萬。
就像一滴水珠落進熱油裏,洛陽的“漢服熱”一下子“炸”了。社交&&上,“洛陽這兩天是捅了神仙窩嗎”的話題刷屏,點擊量破千萬;“為愛奔赴洛陽”播放5.5億次,“總要去洛陽看看牡丹”播放4.3億次。洛邑古城、隋唐洛陽城、龍門石窟這些大遺址旁,滿是穿漢服的年輕人:“唐裝仕女”舉着團扇逛牡丹園,“俠客”背着劍站在應天門前,連坐地鐵都能碰到“唐僧師徒”。有游客調侃:“坐公交就我一個穿現代裝,誰懂啊。”
實際上,這只是“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漢服熱潮的一個縮影。早在2021年12月,河南省委就明確提出構建“三門峽-洛陽-鄭州-開封-安陽世界級大遺址公園走廊”;2023年9月,河南再次發文,強調加強大遺址保護利用。
熱潮順着大遺址走廊蔓延,卻在不同城市長出了不同模樣。向東到開封,這座宋都把漢服與“宋韻”綁在了一起。2023年10月,皇宋大觀文化園的漢服模特大賽上,選手們束髮盤髻、衣袂飄飄,把宋服的雅致演得活靈活現;今年,半畝園“宋服粧造一條街”聚起90家店舖,“住宋居、着宋服、品宋宴”成了游客的標配,連服務員都穿着圓領袍端茶送水。
往北到安陽,漢服則染上了“殷商底色”。2024年農曆三月三,魁星閣城墻下,100余位愛好者穿着商朝夔龍紋暖色衣、唐代鮮艷寬袍輪番展演,300余米的縣前街很快成了“漢服打卡地”。實習粧造師郭紫琰説:“我們學甲骨文紋樣、練商周粧造,游客多到要‘增援’。”
如今,這條“大走廊”星光璀璨。鄭州、洛陽、開封、安陽、三門峽五城聯動,以一襲襲飄逸漢服,讓沉睡的地下遺産“走”到地上,在千年文脈中共同續寫文旅融合的時代新章。
激活潛力:從“看古”到“入古”的沉浸體驗
河南的漢服熱,從不只是“穿件衣服拍照”,而是五城緊扣大遺址特色,讓游客真正“入古”的深度體驗。這種體驗不僅留住了游客的腳步,更激活了文化消費的潛力,為後續産業延伸埋下伏筆。
洛陽摸準了年輕人的心思——他們要的不是“看古”,而是“入古”。於是,大遺址旁的“沉浸式場景”,一茬接一茬地冒:隋唐洛陽城搞“國風穿越節”,VR設備還原宮城布局,穿漢服的游客能“走”進千年前的朝堂;洛邑古城開夜場,延長亮燈時間,文峰塔下的水榭舞&上,“天女”踏歌而來,《霓裳羽衣曲》混着電音節奏,彩瓣隨鼓點飄——穿漢服的年輕人舉着團扇搖擺,盛唐的月光和現代霓虹撞在一起,全網播放量破億。
洛陽老城區文旅局還請來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培訓粧造師,花鈿依臉型選樣式、發髻匹配服飾朝代、步搖垂珠數量有講究。化粧師小丹説:“我現在帶徒弟做定制粧造,不少回頭客還會介紹朋友來。”
開封則對“沉浸感”進行了縱深挖掘,為其注入了獨特的“宋韻”靈魂。清明上河園推出“我在宋朝的一天”活動,提供復原粧造和美景跟拍服務;游客在開封府可以跟着“包拯”斷案、在中國翰園碑林能夠與“蘇軾”互動問答;半畝園民宿復刻了宋徽宗的書房崇光亭,2024年有336位新娘在這裡辦宋式婚禮,單場帶動消費超2萬元。
最西端的三門峽,則把漢服玩出了“雅致感”。甘棠書院的周日雅集上,漢服社創辦人箏歌帶大家烹茶焚香,圍繞琴棋書畫詩酒茶開展活動;10餘年來,她按二十四節氣研製出24種香品,用本地菊花、連翹做原料,帶團隊進幼兒園教做香包,讓漢服與香文化慢慢相融。“穿漢服不只是為了拍照,更是為了感受季節輪迴的美。”箏歌説,現在不少市民穿着漢服來雅集,連孩子都知道“端午配艾草香,中秋搭桂花香”。
串珠成鏈:富民財豐的雙向邏輯
漢服熱在河南,早已不是“帶火幾家店”,而是五城各自織就産業鏈,帶動百業繁榮、民生改善的全域圖景。
洛陽的産業鏈最為成熟,形成了“設計-生産-體驗-服務-衍生”的全鏈條。上游有本地廠家做漢服面料,繡娘訂單排到半年後;下游跟拍師狄燕每月接200多單;十字街“唐宮夜宴”主題餐廳裏,穿圓領袍的服務員端上“武則天賜宴”套餐,牡丹酥拼出洛陽城地圖。老城區文旅局測算,漢服産業直接帶動就業超3萬人;2022年底漢服店僅18家,到2025年9月已達1360家,三年增長75倍;2023年以來,1252萬人次體驗漢服,帶動消費17.16億元。數字背後,是下崗工人轉型粧造師、全職媽媽變身手藝人的民生故事,是“文旅飯”越吃越香的實在獲得感。
洛陽的“全鏈條模板”,沒有讓其他城市陷入“複製粘貼”的同質化陷阱,反而催生出“各美其美”的差異化探索。
開封的産業鏈緊扣“宋文化”,形成“文化IP+體驗消費”的特色模式。半畝園“宋服粧造一條街”帶動2186人就業,其中80%是本地居民;2024年全市旅游接待量1.05億人次,綜合收入779.6億元,以漢服為代表的文化體驗消費佔比較高。“綾錦閣”店主張文麗從成都研學古法技藝,回來後小店成“爆款”,還計劃拓展更多宋式體驗項目,讓産業鏈不斷延伸。
鄭州的産業鏈充滿“年輕活力”,主打“潮流化+大眾化”。星河裏街區的漢服店、小吃店、文創店聯動,形成“一站式消費”場景;電商&&上,鄭州商家推出晉制、唐制、宋制等各式漢服,還改良出“日常中國風”服飾,滿足不同需求。2023年“漢服出行日”活動後,更多年輕人加入漢服行業,從設計、租賃到粧造、跟拍,形成完整服務鏈。這種年輕化的産業生態,讓鄭州成為河南漢服走向全國的“輸出港”,不少外地商家來鄭州採購漢服、學習運營模式。
三門峽的産業鏈雖小眾卻精緻。箏歌的漢服社帶動香品研發、手工製作、公益培訓等業態,香事小組成員走進各地展演,本地菊花、連翹等物産成了香品原料,既傳承文化,又帶動地方特産銷售,形成“小而美”的産業生態。
精織長紅:從短期熱到長期興的保障
熱起來容易,長紅難。河南五城都深諳此理,以精細化管理和服務,讓漢服熱“續溫”,而非“曇花一現”。
洛陽的管理最具代表性。老城區文旅局聯合景區,對跟拍攝影師進行統一登記、培訓、編號、發證,明碼標價“拍一套多少錢、多少張照片、修圖幾次”,還設“先試拍、後付費”“不滿意、先賠付”機制。狄燕説:“規範後惡性競爭少了,游客樂意,我們也踏實。”針對租賃則推出標準合同文本,網格員現場協調投訴,紅黑名單制度讓商家更守規矩。為方便游客,延長公交運營,開放事業單位停車場,擠出2000多個車位,獲游客稱讚。老城區委書記趙書政説:“文旅不是靠流量堆‘短紅’,是靠細節攢‘長紅’。”
為全面提升文旅消費環境,開封市系統性構建了從服務標準到權益保障的全鏈條機制:一方面,&&《宋式服飾體驗服務規範》,細化粧造復原、服裝潔凈與價格公示要求,並在清明上河園實行15分鐘投訴響應,2024年投訴滿意度達98.5%;另一方面,在全國率先推出“放心消費險”,覆蓋“吃住行游購娛”全場景,配套建立快速維權處置機制,切實提升游客體驗與消費信心。
安陽市在縣前街實行“統一運營+商戶自治”,古城公司幫漢服館規劃布局,還培訓商戶“從客戶需求出發”——天氣熱時,店家會主動送扇子、遮陽傘,保證粧造不花粧。安陽古城公司負責運營的副總經理李娜説:“我們既要維護游客權益,也要幫商戶發展,現在連外地游客都專門來縣前街打卡。”
文脈新鑰: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如今,再走河南大遺址走廊,會發現漢服已不只是“衣服”,而是五城共同的“文明鑰匙”——用服飾串聯起仰韶、二里頭、商城、宋都、殷墟的歷史,讓大遺址從“冰冷的土坑”變成“可觸摸的活課堂”,更讓文旅産業成為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在洛陽二里頭遺址,穿漢服的孩子跟着講解員看“綠松石龍形器”,聽“最早中國”的故事;在開封宋都遺址,游客穿宋服讀《東京夢華錄》,感受市井繁華;在安陽殷墟,游客穿商代服飾體驗甲骨文篆刻,觸摸文字起源;在鄭州商都遺址,愛好者穿漢服巡游,講述青銅文明;在三門峽仰韶村遺址,雅集上的漢服與彩陶紋樣呼應,讓史前文明有了現代表達。
今年“十一”黃金周期間,河南全省接待游客8136.3萬人次,旅游收入539.1億元,其中漢服體驗、文化研學成了最熱門的消費項目之一。
這種“文物活起來、文化火起來、經濟強起來、百姓富起來”的良性循環,正是河南規劃大遺址走廊的初衷。暮色落時,洛陽洛邑古城、開封清明上河園、安陽縣前街、鄭州二七廣場、三門峽甘棠苑的宮燈次第亮起。穿漢服的游客舉着手機拍遺址、拍古街、拍雅集;鏡頭裏,千年的瓦檐、青銅的紋路、宋瓷的光澤與年輕的笑臉疊在一起——這既是河南大遺址走廊裏最生動的“古今對話”,更是全國文旅融合浪潮中,以文化力量激活産業、惠及民生的鮮活注腳。隨着各地持續探索“文化+”的多元路徑,漢服熱必將從“流量熱點”轉化為“長效動能”,為我國文旅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多文化底氣與民生溫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