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全國多地進入高溫模式,夏日消費市場步入爆發期:從冰鎮飲品、防曬神器到避暑度假産品,多元化消費需求帶動零售、餐飲、文旅等業態加速回暖,為經濟復蘇加裝“夏日引擎”。
“清涼經濟”燃盛夏
6月的午後,北京氣溫升到37℃,窩在沙發上的李琳在刷視頻時看到荔枝冰飲的推送廣告,她隨即打開手機點了一杯“長安的荔枝凍凍”,下單時備註“多加冰”。不一會兒,門鈴響了——外賣袋裏的飲品裹着冰袋,杯壁凝着水珠,吸管戳開的瞬間,荔枝混着果肉的甜香氣味撲鼻而來,冰涼的口感從舌尖衝到心底。她忍不住發了條朋友圈:“30分鐘送到的‘救命’冰飲,過癮!”
6月24日,美團團購發布的夏季消暑美食洞察數據顯示,進入6月,全國有關“消暑美食”的搜索量比上月激增36倍,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廣州成為夏日餐飲消費熱門城市。其中,過去一個月,全國已有83萬人次通過美團“秒提”下單荔枝飲品,“廣東荔枝”搜索量周環比增長220%。
剛查完高考錄取結果的考生楊煜,和家人前往三亞旅行。出發前,他在購物&&上反復對比後,購入了兩件高彈力速幹衣和一雙防滑沙灘鞋。抵達三亞的第一天,他們便迫不及待地去海邊沖浪,即便渾身濕透,速幹衣也在半小時內恢復幹爽,完全不影響後續的沙灘排球運動。而那雙沙灘鞋不僅抓地力強,在礁石上行走時也沒有打滑,還能直接穿着涉水,讓他在海邊玩得格外盡興。“這套裝備簡直是旅行神器!”楊煜興奮地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照片。
事實上,像楊煜這樣為暑期出游採購戶外裝備的學生群體,正成為消費市場的新增長點。數據顯示,今年“618”大促期間,在拼多多&&上,“準大學生們”的暑期出游熱給戶外用品消費添了“一把火”,沙灘鞋、速幹衣等産品的銷量同比分別增長220%、119%。
6月的北京暑氣漸盛,家住北京西城區的安迪早早為家人規劃了成都避暑之旅。“對比了多座城市的氣溫後我發現,成都日均溫度更適宜,加上孩子一直想去看大熊貓,就敲定了行程。”安迪對記者説。
當前,暑期“避暑游”風頭正勁。美團旅行數據顯示,6月中旬以來,“避暑游”搜索量同比上漲超664%。馬蜂窩數據顯示,內蒙古大草原深受京津冀地區等北方客群青睞。廣東消費者則對親水玩法情有獨鍾,清遠的古龍峽漂流關注度近一週環比上漲143%,從化溯溪環比上漲110%。
多維賦能拓消費
在全球經濟增長動能趨緩的大背景下,內需消費已成為我國經濟穩增長的核心支撐。今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深化線上線下、商旅文體健多業態消費融合,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
各地發放消費券、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等措施,進一步釋放了消費潛力:上海“66夜生活節”近日啟幕,從6月至9月,上海將推出130個主題特色夏夜活動,帶動夜間經濟發展;北京5月底開啟“Let's北京·夜京城2.0”活動,為消費者提供豐富多彩的夜生活消費選擇;雲南宣布暑期將組織開展3100余場群眾文化活動,其中包括300多場“主客共享”重點活動,並將開展6項暑期文旅促消費措施;福建各地將在暑期開展3600多場活動,推出270多項惠民措施,創新打造六大文旅場景、開啟五大文旅攻略,以多元業態激活消費潛能,打造文旅消費新矩陣……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王鵬對國際商報記者&&,在政策指引下,蓬勃興起的夏日經濟正以強勁勢頭為宏觀經濟復蘇注入關鍵動力,不僅為消費者提供了線上購物、戶外體驗等豐富選擇,更在産業層面催生智能製造、定制化服務等新興領域,加速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重塑消費市場格局,成為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不過,王鵬也提醒,夏日經濟發展仍面臨多重挑戰。在消費動力層面,受經濟下行壓力與就業形勢影響,居民對未來收入預期趨於保守,非必要消費支出顯著縮減,消費信心提振亟待破局;在服務供給端,標準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個性化服務供給能力不足,細分市場的産品與服務供給仍顯薄弱;在區域發展維度,城鄉二元結構造成的消費鴻溝明顯,農村消費潛能仍待深度挖掘。
“深度挖掘夏日消費潛力需多方協同發力。”王鵬建議企業聚焦夏季消費需求,創新産品和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同時積極拓展消費場景,如舉辦消暑活動等,以此吸引消費者。在渠道建設方面,強化線上線下融合,提升消費者體驗,擴大銷售範圍。
政府層面,王鵬建議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規範市場競爭秩序,提高消費意願。同步加大對農村夏日消費市場的開發力度,改善消費環境,挖掘農村消費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