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着人類生産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和全社會通識教育,源源不斷培養高素質人才”。在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教育、醫療、金融等領域的背景下,推進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不僅是提升全民人工智能素養、掌握數字時代主動權的重要舉措,更是共享技術進步紅利、防範潛在風險的關鍵路徑。應從體系化建設入手,通過教育對象、課程、載體、機制和保障體系等方面的完善和創新,切實促進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走實、走深。
設計分層分類的教育內容。年齡差異決定了認知模式和學習能力存在區別,用戶職業差異決定了人工智能應用場景的不同。為此,需要以“分層分類、全齡覆蓋、終身成長”為理念,針對不同人群設計差異化的教育路徑,形成“人人想學、人人能學、人人皆學”的人工智能通識教育範式。針對學生群體,應根據《關於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職業院校人工智能應用指引》等文件精神,構建分層遞進的梯度培養鏈。在基礎教育中,小學階段應以感知啟蒙為導向,通過趣味活動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人工智能的興趣和基礎應用能力;初中階段應以理解和應用為目標,通過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技術邏輯和工程思維;高中階段應以項目為牽引,通過創新項目實踐,培養學生的系統思維和社會責任。職業教育要側重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和職業適配,為相關職業或行業培養技能型人才,實現人工智能技術與職業場景的深度融合,提升職業競爭力。其中,中職教育應着重學生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完成基礎任務的能力培養,高職專科教育重點培養學生運用人工智能工具獨立設計技術解決方案的能力,職業本科教育則需側重學生構建人工智能賦能創新業務模式的能力培養。普通高等教育要側重人工智能理論的深度探究和跨學科融合,通過實施人工智能融合教育,引導學生將人工智能與本專業有機融合,培養出一批研究型、複合型和應用型創新人才。針對職業群體,可以建立“職業場景+人工智能賦能”的教育培養體系,依據不同行業特點,設置個性化教育。比如針對醫療、教育、製造業、服務業等職業人士,設計“人工智能+行業”融合的培訓體系,如智能診療系統操作、智能助教工具使用、智能質檢系統操作、客戶行為智慧分析系統等培訓課程。針對老年群體,應注重適老化改造,通過通俗易懂的講解、智能技術的場景應用示範等方式,幫助他們跨越數字時代的技術鴻溝,實現智能時代的“老有所學、老有所樂”。
構建階梯遞進的課程體系。為了提升全民的人工智能素養,強化對人工智能的理性認知、應用能力和價值判斷,需要構建符合大眾認知規律、能力進階需求和素養遞進發展的教育課程體系。首先,基礎通識課程應主要聚焦人工智能“是什麼”的問題,通過線上公開課、科普宣傳等形式,幫助公眾搭建認知框架,把握人工智能技術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應用模式、主要功能和社會影響。其次,技能應用課程應重點聚焦“怎麼用”,面向不同群體設置人工智能實際場景應用的個性化培訓,幫助大眾實現從理論認知到實踐應用的跨越,掌握人機交互的能力,讓人工智能真正服務於工作和生活。最後,思維與價值觀課程應側重於“如何規範使用”,借助案例展示、情景模擬等形式,引導公眾形成批判性思維,科學明辨人機協同的價值意義、潛在風險和權責關係,推動公眾實現從“會用”到“善用”的轉變。
打造立體多元的教育載體。為避免部分群體因缺乏相關教育而在數字化浪潮中被邊緣化,有效打破知識傳播壁壘,可以搭建線上線下融合、虛實結合的人工智能教育載體。線上積極開發優質的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通過“線上雲課堂”,讓公眾隨時可學、隨處可練,形成普惠性的知識傳播生態;同時運用大模型&&搭建智能問答系統,通過自然語言交互解答群眾個性化難題,實現人工智能教育的個性化定制。線下搭建多樣化的人工智能教育場景,實現人工智能教育場景的社會化拓展,形成沉浸式、多形態的全民人工智能素養培育生態。科技館、文化館、圖書館等公共文化場所可以積極開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動、設置人工智能互動展區,利用AR和VR技術搭建沉浸式學習&&,實現人工智能知識的具象化體驗。社區服務中心、鄉村文化禮堂可以發揮貼近社會大眾的優勢,打造人工智能學習站,通過配備簡易智能設備、定期組織人工智能體驗活動、設置智能互動問答系統等形式,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隨時接觸智能技術,降低參與門檻,感受技術魅力。
建立學評融通的聯動機制。為了激發全民學習人工智能的積極性,形成泛在可及的人工智能教育體系,應積極構建學習成果認定機制和效果評估機制。在學習成果認定機制上,依託學分銀行為學習者打造跨區域、跨場景、跨時間的個人終身學習賬戶,統籌學習者對人工智能課程的學習情況,以量化的形式實現成果的認證、積累和轉化,形成可溯源、可累加的人工智能素養檔案。同時,根據不同群體的學習特性,設置個性化、適配化的學分認證體系。此外,為了明晰全民人工智能素養的發展狀況,對相關的課程體系、教學載體和形式進行及時調整,應探索構建覆蓋知識、技能、思維和價值觀等維度的效果評估機制。效果評估機制中要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群體的差異性,設計針對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指標體系。例如,針對學生群體,可以重點評估其對算法、數據等知識的理解程度、運用人工智能解決學習問題的能力;針對職業人士,可重點評估其使用人工智能解決工作問題的能力,以及工作中運用人工智能的實際産出效果。
優化多方協同的保障體系。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應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構建多方聯動、資源互補、長效運行的保障體系,為人工智能全社會通識教育的落實見效夯實根基。政府應發揮統籌引領作用,完善相關政策,明確通識教育的標準和評價體系,設立專項資金以促進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應發揮技術、資金等優勢,協作開發適合不同行業的人工智能在線培訓&&,主動開放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和智能工廠,為社會大眾提供真實、生動的教學資源。高校要充分發揮智力優勢,積極開展人工智能通識課程體系建設,推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工作;強化師資隊伍培養,通過建立人工智能師資培訓基地,打造跨學科人工智能教學團隊,助力中小學教師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社會組織如科技社團應利用自身跨行業、跨學科智力薈萃的優勢,組建科普專家團隊編寫通俗易懂的科普讀物。媒體可通過設立人工智能科普專題專欄、邀請專家解讀知識、創作短視頻和開展直播等形式來增強傳播效果,營造全民主動學習人工智能知識的濃厚氛圍。
(作者:艾志強、祝玲玲,均係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分別係湖州師範學院教授、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