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7月30日電(記者 陳聽雨)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級別會議於7月26日-28日在上海舉辦。會議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張平文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數學學科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提升了應用數學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而大模型也並非人工智能的終點,AI會繼續蓬勃發展,並産生新的賽道。
當前,機器學習在科研工作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AI for Science將引發科研模式變革。
據張平文介紹,過去應用數學的研究較為碎片化。其中,計算數學主是基於物理的計算,實際上能解決的問題非常有限;統計主要研究數據,應用面也不夠廣泛。而機器學習可以被視為統計的“升級版”。過去研究計算數學和研究統計,基本上是割裂的。而AI的發展,特別是機器學習的發展,使得應用數學和機器學習能夠融合,極大地拓展了數學應用的深度和廣度,使得數學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得到了極大地提高,從而對應用數學領域産生了深刻的影響。
“用數學的語言來説,機器學習最重要的是解決了高維逼近的問題。過去一維、二維、三維逼近在數學裏已經解決得很好了,但是大量的實際問題是高維逼近的問題。機器學習在這方面有突破性的進展,加速了問題的解決。”張平文説。
圖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張平文接受新華網採訪。(新華網 郭鬱 攝)
在張文平看來,AI for Science確實會對科學研究産生巨大影響,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迄今為止,基本的科學研究模式並未發生顛覆性變化,只是加速了科學研究的進程。
“人工智能就是個工具,這個工具還沒那麼強大,不要覺得猛獸來了。”他説。
今年年初,來自中國的現象級AI産品DeepSeek,僅用7天時間便實現了用戶量破億,再度引爆生成式AI和大模型話題。
對此張平文認為,“近年來AI發展非常快,主要還是大模型,其重要特點是算力的提高和工程能力的提高,以及數據量的增加,這是一個量變産生質變的一個過程。”
“但我並不認為大模型是人工智能未來的終極路徑,可能近幾年人工智能發展的主流方向仍是大模型,但未來是不是一直這樣?我並不這麼看。”張平文説。
他預計,人工智能未來還會出現新的賽道,“即使暫時很多年不出現,AI技術也會繼續蓬勃發展,因為它已經過了臨界點,大模型技術也已經産生了很多新産品,對産業産生了重要影響,大模型火熱的過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我堅信大模型不是人工智能技術的終點。”張平文説。
在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過程中,高水平科研院所和大學發揮着重要作用。談及人工智能時代人才的培養,張平文認為,國家現在越來越重視基礎研究,通過一段時間的發展,我國基礎研究的能力會有顯著提升,但是尚需要時間。
而人才培養是方方面面的。一方面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即尖端人才。“從技術研究的角度來説,拔尖創新人才是從0到1做出原創性研究工作的人才,是要和全世界其他國家培養的人才同&競技的。另一方面,從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還要培養國家亟需的人才,這兩條賽道是不同的。”
“這個社會最有活力的是年輕人,年輕人是什麼樣的精神面貌,社會就是什麼樣子。所以整個社會都要關心年輕人的發展。”張平文寄語青年科技工作者説,“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決定了未來,人一定要對生活有激情,做事要有內生的動力,這是非常的重要。其次,面對專業和研究方向的選擇,首先出發點可以是自身興趣,其次是要能力匹配,再者所從事的科研方向要對社會、對國家有益,三者如能匹配,就很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