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4日電(記者張建松)深海是蘊藏着未知生命的寶庫。近年來,隨着眾多高科技深海調查手段的發展與應用,越來越多的深海新物種被我國科學家發現。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大洋生態團隊是我國最早開展深海環境調查研究的主力團隊之一,曾在太平洋深海海盆、海山和海溝區及印度洋海底熱液區開展多個航次調查,截至目前,共發現深海底棲生物4個新屬70多個新種。
據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東聲介紹,該團隊新發現的深海底棲生物4個新屬70多個新種包括海綿、棘皮動物、多毛類、節肢動物、軟體動物及水熊蟲等,採集於深海海山、熱液口、海溝、海盆等生態系統。這些新物種長相怪異、生存本領高超,是複雜多樣充滿傳奇的深海生態系統的“驚鴻一瞥”,以下是一些深海新物種代表。
伉儷情深的蝦——維嘉擬儷蝦
維嘉擬儷蝦及它們生活的“偕老同穴海綿”。(新華社發)
儷蝦名字的來源於“伉儷情深”。研究發現,儷蝦在幼體時,就會成雙成對選擇一株中空的管狀海綿作為它們的“愛情公寓”,終其一生居住在裏面,偕老同穴,直到死亡。它們的“愛情公寓”被稱為“偕老同穴海綿”,它們的“蝦寶寶”則在年幼時離開家,選擇配偶並搬到一株新的“偕老同穴海綿”居住。
深海的“愛情公寓”——德墨忒爾海綿
德墨忒爾海綿。(新華社發)
在西太平洋海山,我國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的“偕老同穴海綿”。在管狀的“愛情公寓”外側,伸出許多細長的“樹枝”。這些“樹枝”就像一個個海底停靠站,讓海百合、蛇尾、蝦等小生物附着生活。看起來,整株海綿就像一位在海底掌管生命繁榮的女神。科學家用希臘豐收女神的名字將這一新種海綿命名為“德墨忒爾海綿”,也稱為“女神海綿”。
海綿體內的伏擊者——刺客磯沙蠶
潛伏在絹網海綿體內的磯沙蠶。(新華社發)
在2023年至2024年執行的中國大洋科考80和86航次中,“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西太平洋1100米左右水深的海山上採集到多株絹網海綿。在對這些海綿進行例行檢查時,科研人員在海綿內意外發現了潛伏的磯沙蠶,被嚇得不禁雙手一顫。只見巨大的磯沙蠶長近20厘米,長着巨大的顎齒,身體為棕色或粉色,隨光線變化呈現迷人的彩虹反光。
科研人員通過綜合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分析,最終確認為這是一個磯沙蠶新種。對磯沙蠶腸道內含物的檢測顯示,其食譜中包含茗荷、蛇尾等海綿上常見共棲生物。科研人員推測,這種磯沙蠶藏身在海綿內部的空腔中,以伏擊海綿表面活動的獵物為生,海綿則從中獲得了表面清理的好處。根據這一生活特性,科研人員將其命名為“刺客磯沙蠶”。
“海綿寶寶”的好朋友——派大星
附着在海綿上的“派大星”。(新華社發)
深海中的“海綿寶寶”十分好客,表面經常附着各類小生物。在中國大洋科考31航次中,我國科學家在西北太平洋採杞海山1807米水深處,發現了一種棲息在海綿上的海星,與淺海中常見的海星差別非常大,腕又細又長,擁有長長的棘,全都棲息於海綿之上,就像動畫片裏的“海綿寶寶”與“派大星”一樣難捨難分、友誼深厚。經過研究,科學家確定這是一個新種海星,將其命名為“派大星”。
廢墟裏的生命——領多櫛蟲
“蛟龍號”採集的死亡煙囪及其中發現的領多櫛蟲。(新華社發)
深海熱液區是“生命的綠洲”,聚集了大量獨特的深海生命。但一墻之隔的非活動熱液區,則滿目滄桑,看上去毫無生氣。是否真的沒有生命?在已死去煙囪體(噴發活動完全停止)表面的微小裂縫裏,科研人員意外發現這裡聚集着一類獨特的管棲多毛類,它們可能以死亡煙囪體上殘留的有機顆粒為食。儘管其形態特徵與當前最近的親戚極為相似,但基因測序的結果顯示,兩者的祖先已經分化了相當長的歷史。結合頭部領器官特徵,科研人員將其命名為“領多櫛蟲”。在隨後的研究中,還進一步在死亡煙囪體上發現了兩個帽貝新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