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7 09:13:18
來源:經濟日報

深度融合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

字體:

宇樹科技的“秧歌機器人”登上春晚舞&、DeepSeek(深度求索)吸引全球目光……今年以來,我國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深度融合的案例一個接一個出現,一個比一個精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製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着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推進科技強國戰略的穩固支撐,更是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強大引擎。

推動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是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內在要求。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對産業創新發揮策源作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三新”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已經超過18%。科技創新“關鍵變量”正加速轉化為現代化産業體系建設的“最大增量”。另一方面,産業創新要求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超前布局未來産業。2024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新能源汽車年産量突破1300萬輛,全球佔比超60%。二者的充分融合,對於培育新質生産力,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

這些成績的取得,離不開近年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從《關於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到《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從《關於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到《關於進一步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這些政策對於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評價體系,更好發揮科技成果評價作用,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緊密結合,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起到重要作用。

各地也先後發揮特色優勢,因地制宜&&相應舉措。例如,去年9月份,江蘇省會同教育部落地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實現優勢高校與優勢産業“雙向奔赴”,形成高校科技創新全面支持産業創新的有效模式,有力支撐建成現代化産業體系。又如,陜西省不久前成立省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融合共同體,匯聚科技、産業、金融等多方力量,發揮科技策源和組織賦能作用,優化創新生態、推動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與産業創新的融合併非線性疊加,而是一種生態的重構。在融合發展過程中,目前還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卡點、堵點。比如,科技成果轉化不及時,人才資源流動存在“玻璃門”的情況,協同創新還有“兩張皮”現象,等等。接下來,應堅持問題導向,把握系統集成、協同配合工作主基調,穩妥有效施策。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支持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産業創新融合發展的“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推動企業主導的産學研融通創新;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鼓勵科技型中小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高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構建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機制。吸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逐漸形成以發展新質生産力為主體的新型創新體系。

突出人才創新。科技競爭、産業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要努力培養一大批既懂科技又懂産業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人才成長保駕護航。營造創新文化氛圍,激發全社會特別是青年一代創新熱情。釋放高校師生創新潛能,總結提煉“三三制”等培養模式,發揮“技術原漿”效應,讓人才創新實現“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效果。

打造生態創新關鍵能力。當前,“科學—技術—産業”演進周期縮短,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提速。在産業創新方面,要加強新領域新賽道的機制供給,特別是建立未來産業投入增長機制。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四個面向”,優化重大科技創新組織機制。聚焦關鍵能力,高標準推進技術等創新要素市場化,確保創新鏈産業鏈無縫對接。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支持政策和市場服務,推進職務科技成果賦權和資産單列管理改革,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效能。通過創新風險共擔基金降低企業試錯成本,營造寬容失敗、鼓勵創新的健康生態,讓創業者勇闖敢闖“無人區”。(馬小強)

【糾錯】 【責任編輯:趙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