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7部門聯合印發《推動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以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為關鍵驅動,加快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夯實數字金融發展基礎,完善數字金融治理體系,支持金融機構以數字技術賦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務質效,推動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去年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做好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業內人士&&,此次印發的《方案》為我國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路線圖。做好數字金融將為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重要機遇,也是金融業更好服務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必然要求,對於建設金融強國、鞏固和拓展我國數字經濟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順應潮流搶抓機遇
什麼是數字金融?一般來講,是指通過互聯網及信息技術手段與傳統金融服務業態相結合的新一代金融服務模式。近年來,在相關政策支持引領下,隨着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的不斷成熟,我國金融業數字化轉型不斷提速,在移動支付、數字信貸等多個領域已走在全球前列。
中國銀行研究院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我國數字金融市場規模達到41.7萬億元,佔全球數字金融市場規模的15.6%,居全球第一位。
在數字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數字金融,推進數字化轉型,是順應數字經濟發展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舉措,已成為金融業的重點發展方向。
此次印發的《方案》明確了工作目標: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度適應的金融體系。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取得積極成效,數字化經營管理能力明顯增強。形成數字金融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數字化金融産品服務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薄弱環節的適配度和普惠性明顯提升。數字金融治理體系基本形成,數字金融基礎設施基本齊備,相關金融管理和配套制度機制進一步健全。
在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劉晨看來,《方案》給出“到2027年底,基本建成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度適應的金融體系”這一目標,主要有兩方面考量:一方面,數字化轉型為金融機構提供了更多創新可能。作為高度依賴數據和信息的行業,金融業天生具有數字基因,是較早利用數據要素和對數據資産較為依賴的行業之一。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金融業數據迅速膨脹並呈現出幾何級數的增長態勢,由此也對數字經濟發展持續提出新的要求。
另一方面,數字金融能夠為數字經濟落地持續提供多元場景支持。當前各大金融機構基本已經探索構建起涵蓋數字銀行、數字貨幣、移動支付等多場景的數字化經營體系,從長遠來看,金融行業前中後&仍有數字技術賦能的廣闊空間。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認為,《方案》明確了數字金融與數字經濟的關係,一方面,數字金融要為數字經濟服務,適應數字經濟發展的需求;另一方面,數字金融高質量發展將優化金融體系,加快建成與數字經濟發展高度適應的金融體系。
系統推進數智轉型
今年以來,包括銀行、券商、保險公司在內的金融機構加快了數字化轉型步伐,通過豐富數字金融服務産品,不斷擴展數字生態服務場景的廣度和深度,提高數字金融服務質效,更有多家金融機構已將數字化轉型上升為核心發展戰略。
近日發布的《2024中國數字銀行調查報告》顯示,商業銀行借助數字化轉型和生態開放化大路徑以業技融合的方式建設數字銀行,手機銀行已成為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的主導渠道。
中國人保集團科技部總經理助理劉豐&&,當前中國人保正緊抓數字金融這一核心競爭力,積極做好保險産品研發和服務,為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活血”。
“目前,金融機構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帶來的便利,在客戶營銷、産品創新、運營管理、風險防控等領域都有較多應用。”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數字技術本身仍在快速發展,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也需要較多的探索,還需要金融機構不斷加強應用以提高金融服務質效。
數字金融不僅是傳統金融的延伸,更是金融發展模式的變革,將改變和重塑金融業態和運作方式。中國銀行首席信息官孟茜&&,“不見面”“高效率”“極致體驗”的數字金融服務已經成為吸引客戶、留住客戶的必選項。加快構建新型數字化經營模式,在渠道與營銷、産品與服務、管理與經營三大領域全面升級,才能精準把握客戶需求,敏銳洞悉市場風險,更好地滿足人民對高質量金融服務的需求。
此次印發的《方案》就系統推進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作出了部署。例如,加強戰略規劃和組織管理,指導金融機構制定全方位數字化轉型戰略規劃,明確目標路徑和實施策略。建立數字化轉型“一把手”負責制和統籌協調機制,指定牽頭工作部門,加強經費保障,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步伐。建立健全與數據驅動下智能化戰略決策、運營決策、創新決策相適應的運營管理機制。建立數字化轉型成效評價體系,完善激勵考核機制。
全面夯實發展基礎
目前,我國數字金融發展仍存在包括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布局與發展不平衡、數字要素治理與監管機制不健全等在內的諸多待優化空間。
防控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有業內人士提醒,數字金融背後孕育着眾多新生態元素,包括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需要完善的監管體系來保障其健康有序發展。對此《方案》提出,強化數字金融風險防範、加強數據和網絡安全防護、加強數字金融業務監管、提升金融監管數字化水平、健全金融消費者保護機制。
此外,《方案》還厘清了數字金融在“五篇大文章”中的位置。具體提出,推動數字技術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實融合等“五篇大文章”服務領域的應用,創新金融産品和服務模式,提升重點領域金融服務質效。
“數字金融是建設金融強國的底座,對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形成支撐助力,是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中之重。”招聯首席研究員董希淼&&,《方案》提出了數字金融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具體措施,為數字金融發展明確了目標和規則,不僅有利於促進數字金融健康發展,還有助於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金融服務質效。
劉豐認為,發展數字金融需要重點聚焦三大方面:一是把握數字化發展方向,應將“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推動行業轉型發展,做好風險減量、提升經營能力、強化資産負債管理。三是做好全面安全風險管控,安全是數字金融的生命線。
董希淼&&,在《方案》指引下,未來有望實現3個“雙向賦能”:首先,數字經濟與數字金融雙向賦能,應增強數字經濟發展對數字金融的加速效應,提升數字金融發展對數字經濟的服務能力;其次,數字金融與數字技術雙向賦能,金融業應優化資源配置,支持數字技術加快發展,數字技術也要持續引領數字金融發展;最後,制度創新與技術進步雙向賦能,應“軟硬兼施”,從“軟環境”和“硬技術”兩方面築牢數字金融發展底座。
據了解,下一步,中國人民銀行將與有關部門建立工作聯動機制,加強政策協同和信息共享,建立健全數字金融統計和監測評估制度,總結推廣有益經驗和典型模式,推動《方案》各項舉措落到實處,全力做好數字金融大文章,加快建設金融強國,鞏固和拓展我國數字經濟優勢。(記者 馬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