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 題:在最美的夕陽裏起舞——中國廣場舞調查
新華社記者
深秋的暖陽掠過瀋陽渾河兩岸的大小公園,傍晚的夕陽沉入南京秦淮河的蕩漾凌波,在中國南北的大街小巷,一種節奏感相似的旋律幾乎同時響起。激昂的紅歌、高亢的民歌、短視頻&&傳唱的神曲——跟隨樂曲起舞的,是數以千萬計以女性為主體的中老年人群,他們踏着相似的步點,跳出了人間煙火氣的萬千景象。
廣場舞的旋律,早已融入中國社會的發展脈絡。這項運動的發展,伴隨着中國經濟的騰飛,伴隨着中國城市化的進展,也伴隨着中國老齡化社會的到來。
對於這種融入城鄉肌理的現象,曾有歸國的游子感嘆:“當我看到小區門口跳舞的大媽們,我就知道,到家了。”
億萬人,舞起來
“廣場舞起源要往前追溯,如果圍繞東北地區來説,可能最早和秧歌的産生有關聯,那就要追溯到幾百年前或者更早。但是廣場舞這三個字的明確,應該是21世紀初這個階段。”瀋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教授王海峰對記者説。
他回憶,在20世紀80年代,出現一些編排性的團體舞(也叫集體舞),有固定人員表演,可能帶有廣場舞的雛形。但是廣場舞逐漸在民間盛行、成為老百姓茶余飯後的娛樂方式,大概經歷了從1990年到2010年前後的發展階段。
“我也説不好哪位專家給它命名為廣場舞,但隨之而來的變化大家就熟知了。”他説。

王海峰的時間梳理,與一些愛好者的記憶吻合。
成立於2016年的江蘇省廣場健身舞運動協會,是全國最早成立的省級廣場舞協會之一。該協會副會長劉榮是全國廣場舞編舞的知名老師。她回憶,廣場舞起源於1990年左右,當時有人在廣場上打太極、練氣功,有人學練健身操。為了帶動大家健身,當地婦聯還舉辦健身操比賽。因為那個年代還沒有網絡,也沒有地方學,後來劉榮和幾位老師就開始創編動作,健身操逐漸演變成健身舞。2000年左右的時候,出現了健身秧歌,以及步伐舞等。到了2010年左右,廣場舞被普遍認可。
“我跳了30多年的廣場舞,現在連白頭髮都不長。有人説它就像‘露天醫院’。”劉榮説。
在南京市組織廣場舞活動和比賽的袁和平,是一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她回憶,1990年之後,她接觸到“孫晉芳全民健身服務網絡”的健身操,主要是健身活動。到了2000年左右,隨着城市化推進和公共廣場普及,廣場舞逐漸發展為具有全民性、自發性的健身娛樂活動。
同樣,在瀋陽鐵西區,今年89歲的“黃大媽”黃鳳珍,很清楚地記得那是1990年,曾擔任興華街道九委社區黨委書記的她,剛動了一場手術後,帶領居民跳起了廣場舞(當時叫“健身舞”)。
等到21世紀,尤其2010年之後,先是大城市、再到中小城市、再到鄉村,這項運動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了整個中國。

而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也助力廣場舞走到了每一個角落。打開抖音、B站、視頻號、直播號,你可以看到很多的網絡大V在孜孜不倦地傳授新編排的廣場舞,而手機另一端的大媽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最新的舞姿,時間和空間都被無限拉近。
廣場舞發展至今,參與人群有多大?記者在遼寧、江蘇、湖南、廣西四省區走訪中了解到,當地活動組織者粗略估算,本地人口10%左右都跳廣場舞。基於此,全國估算下來,約有一億人參與這項活動。參與其中的,大多數是50至70歲的女性。
截至2024年末,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2億,佔總人口的15.6%,規模和佔比再創歷史新高。按國際有關標準,中國已邁入中度老齡化社會。這個趨勢還在繼續。中國廣場舞,也會迎來更多的人群。
被“看見”,回“組織”
為什麼要跳起來?
一位江蘇的退休女幹部的發言或許很有代表性:“(剛退休那會)昨天我還在會場發言,今天只能一個人待在家裏擦地板,這種心情,太讓人沮喪了。幸虧有了廣場舞。”
廣場舞,對參與這項運動的人群而言,它不僅僅是一項尋求健康和形體美的運動,更是一種心理放鬆的方式,它代表自己對美好生活的追憶和重溫,也象徵着退休之後重回“組織”的一種歸屬感——他們不是一個人孤零零的。

大連理工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張鈺的研究表明,鍛煉可以讓個體從焦慮狀態中“抽身出來”,有助於消除老年人的負面思維定式。此外,廣場舞鍛煉時間固定,且鍛煉人群主要由廣場附近的社區居民組成,其集體性和開放性使老年人可以更快地融入到社交網絡中,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王海峰説,從廣義上看,只要是在廣場等公共空間跳的,比如民族舞、交誼舞、扭秧歌等,都可以稱為廣場舞。“現在,廣場舞是定格為現代的群眾文化。”
這類舞蹈,為何以集體為形式、廣場為舞&?
王海峰分析,舞蹈從根源來説,它的産生是從祭祀活動開始的,往往有一個領頭者,形式是群體參與。“因為群體性有衝擊力,有一種集體的力量在裏面”,這是群舞和獨舞的區別。
在湖南常德津市涔澹農場,廣場舞負責人孫衛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叫“滿妹子”的女士,坐在邊上看她們跳舞看了三年。一直沒有突破個人心理防線,大家一而再、再而三地邀請,她總是用腰不好、腿不方便來推脫。後來大家硬是半拉着“滿妹子”跳,就這樣,她跳了起來,現在21套水兵舞,她樣樣拿手,自然也成為了廣場舞積極分子。
“第一套動作是最難的,克服了心理障礙之後,就容易了。”孫衛紅説。廣場舞有個群體效應。一個人去跳,還是比較尷尬的,會不好意思,但作為一個大眾群體的一分子,就容易接受多了。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新媒體協會會長、廣場舞達人徐果亮認為,很多人都有一個舞蹈夢,而“廣場舞是大多數普通人實現這一夢想最簡便的途徑”。很多中國的婦女,尤其農村婦女,她們為家庭為孩子操勞了半輩子,在進入五六十歲的年紀後,終於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很多人從觀望到跟着跳,慢慢就從最後一排跳到最前一排,而款式多樣、花色艷麗、價格實惠的廣場舞服裝又給了她們自信。民族風、爵士、交誼舞、曳步舞、三步踩等舞姿也越來越通俗化和年輕化,都是因為現在參與廣場舞的人越來越多。

湖南津市市女幹部廖金華&&:“女同志肯定會喜歡的(廣場舞),因為跳舞對於身型氣質都有好處,可以顯得青春。年紀大了擔心什麼,就是擔心自己老了。如果你60歲的時候,看起來像40歲,那肯定高興;但如果你看起來像80歲,那肯定是不幹的。”
“遼寧省遼小虎文體公益大聯盟”創始人何立新每年組織的廣場舞、民族舞等活動和比賽有100多場,參與者大概有四五十萬人。從他領着“老小孩們”玩的經歷來看,廣場舞除了健身作用外,還帶給中老年群體一種精神層面的存在感,以及需要的社交活動。“他們退休後失落,在家待着悶得慌。現在每天背着包出來,有組織、有活動、有舞&,兒女都感謝我,説媽媽有了精神寄託,不磨人了。”
據何立新觀察,廣場舞參與群體中,不少是在1960年前後出生的,他們喜歡紅歌,愛好文藝,在工廠文化裏生活過,很看重集體生活。跳廣場舞能給他們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能喚回那個年代的青春記憶。

張鈺採用《死亡焦慮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自我效能感量表》對385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進行調查,發現廣場舞鍛煉、社會支持、自我效能感和死亡焦慮彼此間顯著相關,廣場舞鍛煉,通過社會支持和自我效能感的鏈式中介效應,間接影響老年人的死亡焦慮水平這一心理問題。
王海峰&&,舞蹈是隨着物質生活變化而變化的。“老百姓現在不愁吃不愁穿,那麼他們需要的是什麼?那就是身心健康,而舞蹈是一種最強有力的表現形式。”
媽媽們的歌,媽媽們的舞
從專業角度分析,王海峰説,廣場舞有幾個特徵。首先,自娛自樂,大家願意參與,心情愉快,滿足精神需求;第二,追求健康,飯後活動一下,形成生活習慣;第三,從組織性、嚴謹性,進入到規範性的新階段,不再像以前亂蹦亂跳了,一些比賽還體現出強烈的團隊精神。
“我做過(遼寧)省裏廣場舞比賽的評委,看到各支隊伍那種精神狀態,我真是挺感動的。他們跳得認真,展現出的那種美感,尤其是年紀大的,不管是老頭還是老太太,表演狀態一上來,有時候都能感染到你。”他説。
讓王海峰難忘的一幕是,有一次天還沒亮,有的大媽們已經趕到賽場外,在路燈底下化粧。“那就是讓你看到她們最優美的一面。參賽隊伍有了集體感,也促進了人和人之間的交流。”
從舞步來看,王海峰説,與年輕人強勁的動作不同,廣場舞步伐穩重,節奏舒緩,而且團隊有編排,“從表演性逐漸發展到競技性”。
在音樂選取上,一些被戲稱為“農業重金屬”的歌曲成為了廣場舞的熱門曲調,歌唱組合鳳凰傳奇的歌傳唱度極高,也特別受廣場舞人群的喜愛,甚至被稱為“廣場舞標配”。
對此,王海峰解釋説,主要是因為普及性,鳳凰傳奇的音樂作品有一種小的動感,而且老百姓張口就能唱,還挺好聽,所以傳播得快。
湖南常德津市涔澹農場青年女幹部張嘉洋的媽媽也在跳廣場舞,對於鳳凰傳奇,30歲的她並不陌生,因為他們的歌“鼓點很強,容易跟着跳。雖然年輕人不會刻意去唱,但只要曲子一響,大家就會跟着唱”。
鳳凰傳奇的男主唱曾毅是湖南益陽人,益陽赫山區的廣場舞服裝製造在全國首屈一指,當地幹部&&,他們正積極爭取讓曾毅成為推廣當地廣場舞産業和大賽的代言人。
不過,目前已編排了800多支廣場舞的劉榮説,鳳凰傳奇的歌對現在的廣場舞來説已是過去時,因為編舞更新非常快,比如春晚出個好歌后,舞蹈兩三天就編出來了,而且在智能手機幫助下,社交媒體傳播非常快。
“一個星期要教一到兩個舞”的劉榮説,如果不教新舞、總跳舊的,大家就不愛來了。她在舞蹈編排上,主要根據音樂風格和歌詞大意走,然後通過舞蹈動作表達出來,既要有從頭到腳的健身效果,也要有貼近音樂的舞蹈美感。這裡面,她們特別注重歌詞,因為動作是根據歌詞來編排的,這也是廣場舞的一個重要特徵。
除此之外,紅歌也是廣場舞人群的心頭好。這和參與者的年齡結構是有着明確關聯的,她們跳出來的,就是對自己青春歲月的一種緬懷。
不過,太激烈的舞步在廣場舞中不太多見,比如曳步舞,孫衛紅就&&,這些舞蹈對於年紀大一點的人來説比較困難,“太傷膝蓋了”。
此外,民族舞蹈元素和年輕人的參與,也讓廣場舞展現出別樣的風采。
把時間推回到2024年12月。“山歌聲聲伴酒喝,貴客越多心越暖……”當熟悉的壯鄉旋律在體育館響起,2024年全國婦女廣場舞(健身操舞)大賽總決賽現場瞬間被廣西元素點燃。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廣西體專”)出征青年組比賽,獲團體總分第二名的佳績。

廣西體專代表隊的16名參賽隊員分別來自壯、漢、瑤、侗四個民族。該校競訓中心主任張忠&&,“民族文化與全民健身可以融合,可以雙向奔赴。”
不過,參與廣場舞的人群中,男子比例不到20%,甚至更低。對於形體美這回事,男性往往沒有女性那樣格外看重。這其中,“怕醜”“拉不下面子”“誰臉大誰去跳”成為了記者採訪中最常見的男性不跳的理由。
但是,一旦有男同志參加,他們往往會跳得很好,成為隊伍中的“亮點”,甚至不少教廣場舞大V,就是男性,比如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新媒體協會會長、廣場舞達人徐果亮。在很多廣場舞比賽中,如果一支隊伍中有男性選手,他們是可以獲得加分的。
儘管如此,廣場舞依然不是很多中老年男性的選擇,他們更喜歡釣魚、太極拳等方式。廣場舞,依然還是媽媽們的歌,媽媽們的舞。

提升自我 補齊短板
廣場舞發展起來了,但尤其在發展的初期階段,噪音擾民、爭搶場地、秩序混亂等問題一直困擾着這項運動。
江蘇省廣場健身舞運動協會首任會長賀珍珠介紹,全省有廣場舞愛好者約800萬人。為了解決一些不好的現象,培育健康文明的廣場舞文化,她們印刷發放了幾十萬本印有“自律公約”等規定的小宣傳冊。
“自律公約”對場地選擇、跳舞時間、聲音大小等有明確規定,並形成了順口溜。比如,其中提到,“早七開場晚九收,如遇高考中考時,暫定活動休一週……噪音控制硬指標,六十分貝不能超……選擇場地要適宜,學校住宅要遠離,不佔道來不堵路,相互理解是第一”。
賀珍珠&&,在江蘇省體育總會的支持指導下,協會堅持為百姓健康快樂生活做好服務,通過多年努力,本省的廣場舞活動産生了從“無序”到“有序”、從“煩心工程”到“民心工程”的變化,廣場舞成為全民健身的主力軍。
距離江蘇約1000多公里的廣西,廣場舞同樣是民眾健身的重要載體。在貴港市港北區新世紀廣場,總能在晚飯後看到20多支廣場舞隊伍隨音樂起舞。40多歲的何春燕是貴港市排舞廣場舞運動協會會長,也是這些廣場舞隊伍的“領頭人”。她笑着説:“大家從晚8點跳到9點半,既開心又健康,還能參加演出,這樣的生活很幸福。”
港北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黃金雲&&,從當地廣場舞活動來看,需要在兩方面補齊短板。首先,當地缺少專業的健身指導員。一些團體都是靠視頻學習,動作不到位,達不到預期的健身效果。第二,缺乏專門的組織管理機構。建議政府指導成立廣場舞協會,起到組織、協調和管理的作用。
若從舞蹈專業角度看,王海峰認為,廣場舞未來發展,首先是編創很重要,要根據不同的人群年齡編排出不同的舞蹈形式,做到因人而異。第二是突出地域性。比如大家重視的非遺文化,其中有民間地域文化的融合。未來廣場舞發展,可以突出地域文化,讓老百姓既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元素,選擇更加豐富。
廣場舞也越來越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在2017年,廣場舞更是被列為了全國運動會的群眾比賽項目。
“將來退休後,你會跳廣場舞麼?”記者問王海峰。
他笑着説,他在瀋陽音樂學院的一些同事退休後,已經在瀋陽加入到廣場舞活動中,而且都在隊伍前領跳。
“等我退休後,要是閒下來,可能也會到廣場去,(通過跳舞)找到健康、快樂。”王海峰説,“有時候我到外地,聽到有音樂的地方,我都要去看看,結果就看到有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也在跳廣場舞……它已經是一種普及性的生活狀態,老百姓離不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