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10月26日電 題:“體育外賣”火了,如何持久飄香?
新華社記者劉藝淳
用戶一鍵下單,教練上門提供個性化體育培訓——這種“體育外賣”新業態近來興起,開啟了便捷、高效的健身新模式,也開闢出一片創業藍海。如今,這股“送上門的體育服務”熱潮正引發關注:如何讓其擺脫短期熱度,實現持續走俏、持久飄香?
需求火爆
秋日的一個下午,瀋陽市和平區一處小區空地,9歲的張曉宇身着運動服,在教練的指導下練習跳繩,身旁擺放着折返跑所需的教具。不遠處,他的媽媽李女士快步走來,順路接上孩子,“比專門跑培訓機構方便多了”。
這種“體育外賣”——像點外賣一樣預約教練上門授課,進行體適能訓練、體育中考項目培訓等,作為全民健身熱潮下的新興産物迅速興起,憑藉“送課到家”“隨時開練”等特點,開闢了體育産業一條新賽道。
“小區花園、口袋公園甚至家裏的客廳,都可以成為臨時運動場。”有7年體育培訓經驗的教練鄭晨説,自己近期專注於上門授課,通常攜帶便攜器材到社區指導。經過3到6個月的定制訓練,學員體能普遍明顯提升。
這一模式正為體育從業者帶來新機遇。在各大網絡&&,不少體育機構和健身教練通過發布視頻吸引客戶,逐步積累起穩定的客源;一些體育專業院校大學生兼職做體育“外賣員”,不僅鍛煉了專業能力,還攢下了“第一桶金”。
從外地到深圳創業的健身教練謝火,正是通過在社交媒體分享教學視頻吸引客戶,逐漸積累口碑,如今月收入穩定在萬元左右。“當初沒想到市場這麼大,這是一片創業藍海。”他説。
個人教練之外,規模化運營的第三方&&也在逐漸嶄露頭角。北京“樂時運動”上門體育&&聯合創始人陳學利介紹,&&專注做“體育外賣”,上線10個月以來,用戶已突破30萬,覆蓋全國超百個城市,復購率約45%。
“體育外賣”為何能火?
“不用接送,省時省力”“一對一教學,效果有保障”“價格實惠”……不少家長道出了“體育外賣”的核心優勢。事實上,這一業態的走紅,背後有着多重因素。
——滿足備考需求。近年來,多地提高了體育在中考中的權重,讓學生群體的體育訓練需求顯著增長。陳學利介紹,體適能、中考體測相關課程約佔&&訂單的八成。客戶選擇“體育外賣”,也是為了獲得更有針對性的服務。一位初中體育教師坦言:“一個班50多個學生,老師很難針對每個孩子的薄弱環節進行指導。要強化訓練的孩子,可能更有動力尋求校外服務。”
與此同時,“體態矯正”“增高訓練”“改善視力”等特定需求不斷增長,以及越來越多成年人想要學習一門體育技能,這也讓“體育外賣”有了不同“菜係”。
——付費方式靈活。陳學利團隊認為,“體育外賣”解決了體育培訓業的一個消費痛點。在傳統體育培訓模式中,家長往往需要一次性預付數千甚至上萬元學費,“體育外賣”採用的單次付費、靈活團課、即時評價與反饋等模式,讓家長不必擔心機構“跑路”,付費方式靈活、可控。
——場地條件改善。家門口體育場地的持續改善,為“體育外賣”的興起提供了重要支撐。根據2024年全國體育場地統計調查數據,全國共有體育場地484.17萬個,體育場地面積達42.3億平方米,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平方米。社區健身房、口袋公園等設施增加,公共體育場館開放程度提高,為上門教練提供了便利的教學場地。
多位從業者&&,“體育外賣”的走熱,本質是體育培訓和“上門經濟”深度融合的結果。一方面,青少年體育培訓市場潛力持續釋放;另一方面,上門喂寵、上門收納等服務的普及,讓消費者對上門服務的接受度和認可度顯著提升,這些都為“體育外賣”奠定了市場基礎。
“上門體育服務實現了供需雙贏。”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認為,這一模式既幫助體育從業人員拓寬了增收渠道,也讓家庭能以更低成本滿足健身需求。
規範管理,別讓安全成隱憂
儘管“體育外賣”前景廣闊,但和許多快速發展的新業態類似,該行業也面臨准入門檻低、缺乏行業規範等問題。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從業者主要包括專業培訓機構教練、兼職體育專業大學生、自學出身的“野路子”教練等。除專業培訓機構教練群體通常具備資質外,其他教練群體的教學水平參差不齊。
“有的教練只是自己愛運動,看幾個視頻就敢教學。”一位業內人士透露,“尤其在體態矯正等專業領域,不科學的訓練可能適得其反。”
社交媒體上,個人教練發帖就能“接單”。教練未經培訓就上崗,甚至出現非專業學生冒充教練的情況,不僅影響教學質量,更埋下了運動損傷的隱患。
陳學利&&,個別&&會給客戶提供運動意外險,學員在課上發生磕碰或損傷可申請理賠,但更多個體接單的“體育外賣”採取按次付費的方式,很多情況下既不簽合同,也不購買保險,一旦發生損傷,責任難以厘清。
這讓不少家長心存顧慮。“教練口頭承諾會保護孩子,可真的受傷怎麼辦?”有家長反映,孩子在課上訓練不當造成骨折,但和教練就醫療費用、護理費用難以達成共識,向市場監督部門求助後,也未能獲得滿意的調解結果。
目前,“體育外賣”行業尚處於發展初期,針對該領域的行業規範尚未&&。不過,已有&&主動參考國家體育總局辦公廳印發的《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範》,對線上教練設置資質證書、教學案例、身份證及人臉識別的“四重審核”,試圖從源頭把控服務質量。
在業內專家看來,“體育外賣”關乎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特別是面臨中考升學的孩子,不能全靠“市場調節”,外部監管必須及時跟進。
“重點是要加強監管,建立准入制度,同時要制定相應標准保障服務質量,從制度上守住消費安全底線。”王裕雄説,要引導從業者規範運營,才能讓“體育外賣”避免一時火熱,真正實現長遠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