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0月9日電 評論:燃冰成炬 灣區逐夢
新華社記者王浩明、李麗、田宇
9日,廣州市南沙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科考碼頭。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種採集儀式成功舉行。
粵港澳三地的代表共同引燃這簇來自南海1522米海底深處的火焰,這一刻,體育的激情、科技的偉力與人類的夢想交相輝映,奏響氣勢磅礡的協奏曲。
9月18日,在科考船上的“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控制室裏,工作人員遙控採火裝置在海底進行作業。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一簇“源火”,照亮科技自強征途。
燃冰成炬。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的火種採集實現了全球大型綜合運動會的歷史性突破——首次利用深海遙控潛水器集成搭載“可燃冰原位採集分解及引燃裝置”,在海底遠程精準引燃可燃冰獲取“源火”。
以體育為載體,“源火”採集集中展現了我國在海洋裝備製造、深海探測及清潔能源勘探等領域的前沿性進展。
火種採集儀式在“夢想”號大洋鑽探船的見證下舉行。約一年前,在同一個碼頭,由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夢想”號正式入列,讓中國成為全球第三個能自主設計建造大洋鑽探船的國家。
從港珠澳大橋跨山越海工程竣工到“夢想”號驚艷亮相,再到此次火種採集燃冰成炬,科技創新成果捷報頻傳,科技自立自強正引領大灣區走在高質量發展的快速道上。
9月18日,“海洋地質二號”科考船搭載“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在南海北部進行“源火”採集。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一個夢想,見證星辰大海追求。
天海逐夢。利用高空太陽能,點燃深海可燃冰,一次太空與深海的夢幻連線,成就“源火”採集的“冰火”奇蹟。
“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百萬年來,人類生活在地表近三成面積的陸地上,卻從來沒有停止上天入海的追逐。
南沙海浪翻騰,時代大潮奔涌。當沉睡億萬年的可燃冰在機械臂的操作下被喚醒,當深海之火與體育聖火交相輝映,“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不僅是體育精神的凝練,更是人類不懈探索未知、勇於追逐夢想的寫照。
火種燈“星火築夢”,火炬精彩“綻放”。於海底深處獲取能量,在賽場巔峰超越極限,每一次突破都是文明向未來的延伸,每一簇微光都將匯成照亮人類前程的星河。
10月9日,參與火種採集儀式的嘉賓展示採火棒。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三地“同燃”,輝映融合發展圖景。
“鼎盛同心”。當粵港澳三地代表共同點燃火種盆,這個充滿象徵意義的畫面,詮釋了“一國兩制”下三地融合發展的生動現實。
從火種引燃之地廣州南沙向大海眺望,連接大灣區的“超級通道”港珠澳大橋和深中通道如長虹臥波。天塹變通途,粵港澳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而不斷增長、屢創新高的人流車流,更是制度創新、經濟融合、人心相通的具像化顯現。
粵港澳共辦全運會,是“一國兩制”制度優勢的又一明證。十五運會籌辦以來,三地攜手同心,共赴這場全國水平最高、規模最大的綜合性運動會。籌辦過程中的常態化聯絡機制,進一步深化三地間交往、交流、交融;人員、物資、信息的高效便捷流動,讓三地不斷相向而行,心心靠攏。
這是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橋。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
血脈相連、民心相通。已舉辦43屆的省港杯足球賽、持續多年的奧運冠軍訪港澳活動、日常開展的一系列粵港澳青少年體育賽事……體育一直在三地交流融合中起到重要作用,而此次聯合辦賽將進一步為大灣區一體化進程探索路徑、積累經驗。
此刻,這簇從深海採集的火焰,帶着中華民族探索未知的勇氣、科技自強的底氣和大灣區融合發展的朝氣,即將奔赴港澳廣深四城,串聯起整個大灣區。
火焰升騰,夢想飛揚。一場體育的激情盛宴即將開啟,一幅時代的壯麗畫卷已然展開。
一個月後,當主火炬在廣東奧林匹克中心熊熊燃起,三地健兒將同場競技爭金奪銀,共逐光榮與夢想;三地人民正攜手共創美好生活,共赴繁榮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