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體育賽事融入生活方式——網球中國賽季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07 18:55:21
來源:新華網

當體育賽事融入生活方式——網球中國賽季觀察

字體:

  新華社武漢10月6日電(記者樂文婉、李博聞、李春宇)5日晚,隨着美國選手阿尼西莫娃在北京捧起中國網球公開賽女單冠軍獎盃,這屆為期三周的網球大賽走向尾聲,不少觀眾仍在場內合影留念,不捨離場。

  10月5日,阿尼西莫娃在2025中國網球公開賽頒獎儀式上親吻獎盃。新華社記者 白雪飛 攝

  截至6日,中國網球公開賽、成都網球公開賽、杭州網球公開賽已落幕,武漢網球公開賽和上海網球大師賽激戰正酣,2025年網球中國賽季已行至中段。儘管網球名將鄭欽文因傷退賽,但這個秋天,中國各地網球賽事熱度不減,看網球、打網球正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多站中國網球賽事流量與經濟數據再創新高。中網期間,國家網球中心累計入園觀眾達36萬人次,同比增長20%。其中京外觀眾超18萬人,境外觀眾近1萬人。中網整體票房達到8800萬元,同比增長10%;綜合消費突破3600萬元,同比增長44%;特許商品銷售額超1250萬元,是去年的1.6倍。

  成都公開賽推出“賽事+旅游”套票,並聯動上海網球大師賽推出套票,整體票房收入同比增長32.4%;杭州公開賽吸引現場觀眾3.3萬人次,熱門場次上座率超86%,賽事總營收近1500萬元,同比增長26.4%。

  這是10月1日拍攝的2025年ATP上海網球大師賽男單首輪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從目前情況來看,中國賽季的集群效應、聯動效果全面提升,網球賽事的市場價值、觀眾上座率、周邊産業等均取得較大幅度發展。這些成果體現了網球中國賽季的目的和意義。”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主任白喜林説。

  今年,各地組委會在辦賽模式和觀眾體驗上不斷創新,通過“第二現場”、球迷互動、城市嘉年華等多種活動,助推網球走進城市、融入生活。

  北京國家網球中心通過升級改造,設置戶外觀賽區,秋日微風中,觀眾可在草地躺椅上觀賽,周圍還配有餐飲店和官方授權商品店,將體育消費與生活休閒融為一體。中網還在798藝術區、首創奧特萊斯、運河西岸等地設立“第二賽場”,將賽事熱度延伸至全城。

  10月1日,北京國家網球中心鑽石球場舉行2025中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決賽。這是觀眾在賽後等待選手簽名。新華社記者 杜昕怡 攝

  中網公司總經理李旭華&&,觀眾在“第二現場”不僅是觀看賽事直播,更是一次融合購物消費、打卡體驗的網球之旅,推動國際賽事從專業場館走向街巷、融入商圈、鏈結文旅,讓中網這張北京的“金秋名片”更加充滿活力。

  在成都網球公開賽期間,涵蓋美食、潮玩、文創等多業態的“ACE嘉年華”吸引超10萬人次參與。武漢光谷國際網球中心則免費開放體驗場地,讓市民隨時上手感受網球魅力。為增加觀眾參與感,武網組委會還創新推出“寵粉卡”,讓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接觸球員互動交流。

  4日下午的武漢網球公開賽抽籤儀式現場,網球愛好者柳凱帶着兩個女兒在廣場上一邊練習擊球,一邊等待抽籤結果。“沒法在家門口看到鄭欽文出戰確實遺憾,但網球的魅力不在於某個運動員,而在於這項運動本身。”柳凱説。

  10月6日,武漢網球公開賽組委會組織“球星面對面”活動。圖片來自賽事組委會

  武漢球迷趙紅幸運抽中參加白俄羅斯名將薩巴倫卡見面會的資格。平均每週打三場網球的她已購買兩天武網門票,並計劃根據賽程購買其他場次門票。“網球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打網球既鍛煉身體,又特別解壓。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比賽看,四大滿貫所在的國家也很適合旅游。”她説。

  白喜林&&,網球已經成為我國不少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家不僅追本土明星,也喜歡看精彩的比賽。他説:“這體現了我國多年來網球推廣普及打下的群眾基礎,也體現了大家對精神文明生活的追求。”

  2024年8月14日,在北京一家網球俱樂部,小學員在結束網球暑期夏令營的課程後合影。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近年來,中國網球相關産業經歷爆發式增長,武漢“網爆星球”網球館主理人王程鵬深有體會。他於2024年夏天開始運營網球館,如今已從1家擴張至5家,公司網球板塊成員從5人增至30餘人,累計接待近3萬愛好者參與網球運動。

  “網球有很強的社交屬性,未來我們還計劃繼續組織豐富多樣的網球社交活動,吸引更多人體驗網球運動的樂趣。”王程鵬説。

  國家體育總局網球運動管理中心不久前發布《網球事業高質量發展改革措施》,提出社會化構築大眾網球生態、多元化建設“大國家隊”、系統化推進“大青訓”體系、品牌化打造賽事體系等網球發展舉措。白喜林説,中國網球將繼續聚焦高質量發展,形成“為大眾服務、為國家爭光、為經濟助力、為社會賦能”的發展格局。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