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挪威弗勒10月6日電(記者周欣、趙建通)“直到我舉不動為止。”面對新華社記者關於“會堅持多久”的提問,35歲的鄭靜淘語氣堅定。
作為中國香港隊的“獨苗”,鄭靜淘出現在挪威弗勒世界舉重錦標賽女子63公斤級比賽中,最終在34名選手中排名第30位。已於4日上午結束比賽的鄭靜淘與教練譚偉基並沒有離開場地,依然認真觀看並學習每一個級別、每一場比賽。
鄭靜淘不是專業運動員,而是從事運動創傷治療的中醫針灸師,最初為在橄欖球運動中增強肌肉力量而接觸舉重,從此徹底愛上舉重,自費頻繁參加各類比賽。
“我的生活除了工作,最大的樂趣就是比賽,我想在舉重&上挑戰自己的極限。”
從橄欖球到舉重 跨界摸索“野蠻生長”
10年前,25歲的鄭靜淘與舉重結緣,當時她在練習橄欖球,還代表中國香港隊參加了第八屆女子15人制橄欖球世界盃。相比國外選手,她覺得自己身材矮小,“只有練得更強壯,才能跟上國際比賽的競爭”。為增強體能,她首次接觸舉重,沒想到這項“輔助增強訓練”日後成為她長久熱愛的主賽道。
“後來在疫情期間,朋友寄給我一副杠鈴,我每天跟着視頻訓練,算是‘自學成才’,之後就專攻舉重了。”
譚偉基是鄭靜淘的橄欖球教練,師徒二人平時摸索訓練,攢夠錢就出來參加比賽“見世面”,活動範圍大多集中在亞洲地區,向各地教練員與運動員取經。
“有一次我去廣西比賽,與內地高手同場競技,內地教練提醒我們‘熱身啟動太早了’,看似小事,卻讓人感到特別溫暖,細節中透出專業。”這些友好交流增強了她在舉重圈內“野蠻生長”的信心和勇氣。
世錦賽初體驗 學習之旅為愛“充電”
鄭靜淘參加了今年的亞洲舉重錦標賽,名列女子64公斤級第10名。在挪威弗勒迎來人生首個世界級比賽,她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級別賽事的差異:“亞錦賽參賽人數少,可以與頂尖選手同場競技,既刺激又緊張;世界大賽量級分組細緻,我被分在C組,競爭相對不激烈,但能見到電視上的冠軍選手,感到特別興奮。”
對她而言,世錦賽“首秀”更像一場“學習之旅”:“我經歷了長途奔波、交通不便、氣候時差等多重考驗,很多規則也不太了解……這些都是經驗積累。如果把舉重當職業,壓力會大得多,那是‘工作’。我現在是休假狀態,帶着興趣來比賽,享受過程。”
這份“清醒”來自她的本職身份——中醫針灸師,她從事運動創傷治療,深知高強度訓練對身體的損耗:“我練舉重更像是‘養生’,既會預防也懂治療,會根據自身身體狀況調整訓練強度,避免受傷。”
“很遺憾,我沒有機會參加家門口舉行的粵港澳全運會,但我會繼續訓練,希望參加更多比賽,直到舉不動為止。我今年35歲,不算年輕了,而且是在很多運動員退役的時候才開始練習舉重,不過我很享受比賽的緊張和訓練的專注,這種‘因熱愛而堅持’的感覺,是我最大的人生財富,比任何成績都珍貴。”鄭靜淘認真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