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6日電 題:智慧健身讓運動更便捷更科學
新華社記者許東遠
“太方便了!”在上海楊浦殷行社區運動健康中心,62歲的岑雪芳站在智能體測儀前,不到兩分鐘就完成了身高、體重、體脂率、柔韌性等多項指標的測量,隨後在手機上簡單操作,就收到了檢測報告和個性化鍛煉建議。
“十四五”期間,全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已從2021年的2.41平方米,增加到2024年的3.0平方米,“去哪兒健身”的問題正逐步得到緩解。與此同時,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支撐的科學健身方式,正深度融入大眾生活,“如何健好身”也不再是難題。
2022年9月4日,市民在合肥市經開區南艷湖體育公園內的智慧步道健身。依託數字化技術,智慧步道可以精準記錄用戶在南艷湖體育公園內的運動軌跡及相關運動數據。新華社記者 劉軍喜 攝
“智慧體育”進社區
在上海徐匯區康健街道社區運動健康中心,智能體測、專業鍛煉設施一應俱全。社區居民施寶民通過掃碼完成體質檢測,系統自動生成健康檔案。發現自己肌力不足,他便常來使用專業器械鍛煉。“不僅練得明白,還認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老夥伴。”施寶民笑着説。
近年來,上海推動體育、民政、衛健等部門協同,建設了一批長者運動健康之家、智慧健康驛站,探索多元化的運動促進健康服務模式。截至2024年底,上海市已建成長者運動健康之家174個,實現16個區全覆蓋,“智慧健身”場景在社區日益普及。
2021年5月30日,在AI社區運動公園,家長通過小程序錄入小朋友跳遠數據,數據將進入後&經AI分析得出相關報告。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不少體育場館也借助“互聯網+”提升服務能級。在上海九回共享運動場華夏公園,市民通過手機掃碼即可入場,並可實時查看場地使用情況。“以前我們來打球,進場得排隊,尤其是高峰時段,有時等很久。現在手機可以隨時看到場地空余情況,再也不用排長隊了。”一位籃球愛好者&&。
類似的數字化健身工程正在全國多地落地。例如,江蘇南京打造“10分鐘健身圈”,接入“互聯網+健身”&&,實現400余家惠民場館在線預訂。浙江推出“全民健身地圖”,居民可一鍵完成預約、支付、導航等操作,健身便利程度大幅提升。
2023年4月24日拍攝的福州市鼓樓區西河智慧體育公園內智慧跑道、智慧健身器材及健身驛站等(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通過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體育’進社區,科技正逐步擴大全民健身的時空外延。借助虛擬體育,在線運動,線下與線上相結合,居民運動健身的幸福指數大大提升。”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
智能裝備重塑運動習慣
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發布的《2024年度智能體育典型案例》,全民健身領域有38項成果入選,其中包括虛擬現實健身設備、智能運動APP、物聯網智能健身器材等多個類別。
近年來,隨着AI技術不斷融入運動場景,各種智能健身裝備漸成市場潮流,科學化、精準化正在重塑大眾的運動習慣。以體感游戲構建的虛擬運動空間為例,這種游戲的沉浸式交互設計能將複雜技術動作拆解為趣味化指令,讓零基礎用戶輕鬆習得技能;而大數據模型在健身器材上的應用可以精準捕捉健身者的運動時長、動作軌跡等指標,從而為其建立個人健康檔案。
2024年12月27日,在深圳筆架山公園裏,小朋友和家長一起使用智能互動屏鍛煉身體。新華社記者 梁旭 攝
據喬山健康中國區總部執行長李永楷介紹,該公司與華為合作推出的新款跑步機,可將健身數據與華為智能終端無縫對接,為用戶提供實時的健康管理方案。他説:“我們的設備不僅能有效地幫助用戶規範動作,還可以和健身房進行大數據交換管理,制定個性化的健身方案。”
在北京體育大學中國體育政策研究院院長鮑明曉看來,智能化健身器材增強了運動的趣味性、互動性。從體測處方生成到訓練數據追蹤,從戰術分析到智能理療,科技以更輕量的設備、更直觀的交互降低了專業運動門檻,讓更多普通人體驗到運動之樂。
“體醫融合”助力健康管理
伴隨《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提出,“探索建立體育和衞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體醫融合”正在多地落地實踐。
2025年8月8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正定縣塔元莊村舉辦的“全民健身日”鄉村運動會上,參賽群眾進行“旱地龍舟”比賽。新華社發(梁子棟攝)
在今年的“體重管理年”活動中,多地醫療機構開設減重與健康門診,“運動處方”成為體重管理和慢病干預的重要手段。市民朱斌在上海松江區方塔中醫醫院體重管理門診接受系統干預後,一個半月減重28斤。“不僅體重降了,整個生活方式都更健康了。”他興奮地&&。
該醫院主任醫師吳國芳介紹,醫院會為每位就醫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根據體檢指標制定個性化運動處方,通過中西醫結合和運動營養管理進行綜合干預。
天津、深圳等地也在積極探索“體醫融合”新路徑。天津市體育局與衛健委聯合開展防治慢病試點項目,覆蓋20家醫療機構,將八段錦、保健操等傳統運動納入處方;深圳市南山區慢病防治院引入人工智能運動處方系統,實現了從評估、開具處方到院內治療、居家康復的全流程管理。
2025年4月19日,人們在徒步登山中。當日,800余名健身愛好者參加天津市薊州區八仙山首屆登頂大會,在徒步登山中享受春光。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廣西體育高等專科學校教師韋軍長期關注“體醫融合”課題。他認為,“體醫融合”通過非醫療手段介入健康管理,體現了“健康關口前移”的理念。運動處方與科學健身指導的推廣,正讓大眾在更安全、有效的運動中收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