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8月16日電(記者馬思嘉、谷訓、張悅姍)成都世運會比賽項目中,最“快”的莫過於無人機競速。賽場上,選手們通過頭戴式顯示器“第一視角”駕駛最高時速可達160公里/小時的無人機,在充滿障礙的賽道中自如穿梭,破空的嗡鳴燃爆賽場。
這令人腎上腺素飆升的速度與激情,根基正在於無人機技術與低空經濟的飛速發展。
“無人機競速有點類似於電競和F1賽車,參賽選手既要做好技術裝備上的準備,也要做好操作技術和抗壓能力上的準備。”成都世運會組委會會旗執旗手郭亮説。他同時還是吉利科技集團沃飛長空CEO兼首席科學家、電子科技大學航空航天學院研究員。
本屆世運會上,不少選手使用的無人機等裝備都産自中國。中國隊選手何雨瞳就使用了全套國産設備。“咱們國內的無人機設備生産水平在全球已經是頂尖的了,很多國外飛手都會來國內購買設備。現在賽場上的贊助商也基本都是國內廠商。”她説。
在認可中國隊參賽選手競技水平的同時,世界空中運動聯合會無人機委員會第一副主席布魯諾·德洛爾特意強調:“中國是無人機産業的領跑國。”
郭亮認為,受撞機、失誤等因素影響,無人機競速具有不確定性,但競賽水平能間接反映國家在無人機産業方面的基礎——技術越強,賽事越燃。
作為業界人士,他深刻感受到近兩年低空經濟呈爆發式增長。無人機在農業、醫療、運輸、服務業等多個行業的廣泛應用,正讓這項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國內消費級無人機領域蓬勃發展,甚至在全世界獨領風騷,無疑增加了大眾接觸無人機的機會,從而有更多人參與到無人機賽事中,助力提升競技水平。”郭亮説。
隨着“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600米以下的空域在合肥、杭州、深圳等六大城市率先試點開放,為産業發展掃清障礙,推動包括成都在內的一些城市實現了低空領域“研發-製造-運營-賽事”的産業閉環,也讓無人機競速從“航模圈”小眾運動向大眾賽事過渡。
政策放開的低空空域和常態化審批通道,使大型賽事可形成固定賽季和職業聯盟,從而吸引資本與人才持續涌入。“無人機運動正從此前的愛好者文化升級為具備商業和職業體系的新經濟運動。”郭亮説。
目前,國內已初步形成了覆蓋全年齡段的完整賽事體系,包括“飛向北京 飛向太空”全國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競賽活動,以及世界範圍內參與規模最大的無人機競速聯賽,還有更專業的全國錦標賽和世界盃分站賽。
無人機技術進步也將讓賽事更燃。郭亮舉例説,未來,服務於城市空中交通的高安全等級技術可“下放”到競技&&,做極限機動、長距穿越;産業端的大規模量産還能攤薄零部件成本,讓頂級競技設備“白菜化”。
與此同時,無人機賽事的火熱,也將反哺無人機産業乃至航空航天領域。
郭亮認為,無人機競速賽事門檻低、觀賞性強,虛擬和現實結合的比賽方式對青少年也有較強吸引力,更多人可能因為接觸賽事而增進對航空航天科技的了解和興趣。“很多青少年很早就通過無人機賽事接觸到航空技術本身,未來就可能會成為這一領域的人才——頂尖人才很可能就誕生自這一運動。”
參加無人機競速比賽的中外選手普遍是青少年,如中國隊的三名選手中,何雨瞳和黃悅祺18歲左右,年紀最小的李甜星只有13歲。何雨瞳五年級時,開始參加培訓機構進校園的科技興趣班,逐漸成長為無人機競速選手。“未來我不會做職業選手,但會從事相關行業,比如讀航天科技類專業,或者考慮從軍。”她説。
對於無人機産業與競技的關係,郭亮的理解是——無人機産業的發展,為競技提供了技術底座和數據富礦;競技則為産業提供了極限測試與人才蓄水池。“這種群眾體育運動和科技産業相互促進的正向循環,在其他體育賽事中是罕見的。”他説。
越來越燃的“空中F1”賽事,正成為一顆耀眼星辰,點亮低空經濟的蔚藍長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