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世運會 | “兼職”運動員,怎麼兼?-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8/16 17:43:12
來源:新華網

成都世運會 | “兼職”運動員,怎麼兼?

字體:

  新華社成都8月16日電(記者高萌、馬思嘉、許仕豪)成都世運會上,許多“兼職”選手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世運會項目大多是非奧和小眾項目,商業化程度低,絕大部分選手無法以此謀生,因此通常擁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做運動員才是“兼職”。

  雖然也是運動員,但他們與網球等職業運動中的職業運動員、奧運會上的國家隊專業運動員,有很大區別。

  他們往往因愛好某項運動而加入俱樂部或社群,並通過賽事體系逐步走上世運會的舞&。

  8月13日,中國隊選手商春松在比賽中。當日,在成都世運會跑酷女子自由式決賽中,商春松奪得冠軍。新華社記者 李嘉南 攝

  前體操名將商春松在成都世運會收穫跑酷女子自由式項目金牌。她在讀大學期間接觸到了跑酷運動。起初,儘管面臨經濟壓力,她還是在俱樂部報名一對一課程,通過兼職供養自己和這項愛好。不過,隨着在國內外賽事中獲獎,如今已不存在訓練場地和經費困難。

  都是搞體育,但練體操和玩跑酷大相徑庭。一個有完善的國家體系保障,一個則什麼都要自己操心。

  從“奧運”到“非奧”的轉身,讓商春松體會到了專業競技的“象牙塔”與民間小眾運動的“溫差”。但她收穫同樣巨大:“跑酷更強調風格和自由創意,而且讓我認識了各行各業的朋友,有做IT的,有地鐵司機。跑酷讓我接觸到了以前沒有接觸到的世界。”

  8月14日,中國隊球員馮浩霖在比賽中傳球。當日,在成都世運會腰旗橄欖球女子預賽A組中,中國隊不敵加拿大隊。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自嘲是“野生派炭係女孩”的馮浩霖是中國腰旗橄欖球隊的四分衛。2021年,因同事介紹而接觸到橄欖球的她逐漸成為北京Avengers(復仇者)腰旗橄欖球俱樂部的四分衛,並最終入選國家隊。

  馮浩霖説,俱樂部就是圍繞腰旗橄欖球的培訓和參賽來運營,等同於一支隊伍,“大家都在‘為愛發電’。發現身邊永遠有一幫目標一致的人在一起,感覺很安心”。

  對於許多像馮浩霖這樣的“兼職”運動員,如何保證日常訓練與參賽?社會俱樂部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

  8月14日,中國隊選手李雪(左一)在比賽中。當日,在成都世運會團隊飛盤預賽A組比賽中,中國隊不敵美國隊。新華社記者 崔文 攝

  團隊飛盤賽場上的李雪與周安琪,既是國家隊隊友也是上海同一家飛盤俱樂部的成員。每週,俱樂部會進行2-3次訓練,周中一次周末一次。兩人基本沒有休閒時間,除了工作,就是在訓練比賽。她們所屬的滬蛙俱樂部是中國最早一批飛盤俱樂部之一。

  李雪對於“俱樂部+聯賽”的體系有着自己的觀察:“美國飛盤發展比較好,學校有社團,社會有俱樂部,還有職業聯賽,形成相對健全的體系,中國也在往這個方向走。高水平聯賽確保了比賽強度,提升了競技水平。”

  活躍在賽場上的不僅僅有俱樂部成員,許多俱樂部運營者,也深度參與着本屆世運會。

  岳翰在進行滑水訓練。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32歲的岳翰此次參加了男子尾波滑水項目。他在美國加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博士學位期間接觸了尾波滑水,練習約半年就在全美大學生聯賽上拿到新人組第二名。2019年回國後,他與好友在杭州創辦了一家尾波俱樂部並擔任教練。如今,俱樂部有50名穩定會員,並通過進校園、訓練營等方式發展青少年愛好者。

  他注意到,國內滑水俱樂部數量越來越多,且更多青少年群體加入其中,並在訓練後積極參加國內外的業餘賽事,不斷提升這項運動的覆蓋面和專業性。“俱樂部會像星星之火一樣,輻射到更多人群。”

  出沒在自由潛賽場的趙磊是中國第一位AIDA自由潛教練,隨後建立了中國第一家自由潛俱樂部。目前,該俱樂部已培養出上萬名潛水員,其中包括200多名自由潛教練。

  “自由潛的運動員沒有體制內的保障,他們都是靠熱愛在堅持。”趙磊説。他如今仍需在經營俱樂部與培訓國家隊選手之間尋找平衡。

  成都世運會自由潛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北京體育大學教授鮑明曉預測道:“未來我國體育發展的趨勢可能要更多地從‘爭光體育’轉型到‘民生體育’,把體育融入到經濟、社會發展,融入老百姓對健康生活、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去。”

  而俱樂部,正是其中一種“軸承”。

  國家體育總局小球中心運動一部部長王鼎在談及我國壁球發展時&&:“在社會俱樂部層面,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國內已有超過100傢具備一定規模的壁球俱樂部,他們在商業運營、人才培養等方面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也為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等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

  成都世運會壁球比賽現場。新華社記者 鄔惠我 攝

  傳統舉國體制聚焦“奧運爭光”目標;而在小眾、新興項目的賽道,社會俱樂部則從興趣愛好和群眾需求入手,以市場化和社會化機制,構建起了從“全民健身”上升到“競技體育”的另一條路徑。

  國家體育總局水上運動管理中心運動四部主任劉青説:“尾波沖浪項目在2020-2022年期間得到大力發展,全國開展滑水運動的俱樂部數量激增,巔峰時期超300傢俱樂部。借助此風潮,滑水項目在國內重新回到大眾視野,吸引了一批群眾參與滑水項目。與此同時,國內市場對‘造浪機’等體育設施的需求也明顯提升,帶動了體育産業的發展。”

  從商春松的跑酷轉型到馮浩霖的腰旗橄欖球之路,從團隊飛盤的國家隊選拔到尾波滑水創業者岳翰走上世運會,“兼職”運動員們用自己的方式注解着“運動無限,氣象萬千”;而他們背後的俱樂部,不僅為愛好者提供了專業訓練&&,也通過社群運營、賽事孵化、人才輸送,構建起可持續發展的體育生態。

  中國體育的多元發展格局正在這些毛細血管般的組織中被重新塑造。

【糾錯】 【責任編輯:賈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