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多哈,45攝氏度高溫,2025世乒賽決賽硝煙正烈。上萬名來自中國的球迷讓盧賽爾體育館人聲鼎沸,他們手舉五星紅旗,熱情如同沙漠中的熱浪。一名當地人和我説:“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中國人!”
5月25日,王楚欽(左)慶祝奪冠。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賽場上,小白球的每一次跳躍都牽動着全場目光。球迷們用中文高喊着中國乒乓球運動員的名字,聲音穿透玻璃穹頂,似乎能與沙漠中的熱浪共舞。
拍完比賽,我走出盧賽爾球館,看見了震撼的景象:大漠落日將盧賽爾體育館鍍成金色,如同壁畫。我回想起小白球在聚光燈下劃出的銀白軌跡,此時與沙丘的弧線遙相呼應。當冠軍獎盃舉起時,閃光燈匯成星河,照亮這顆鑲嵌在沙漠中的明珠。
5月24日,雨果·卡爾德拉諾(右)、梁靖崑在比賽結束後。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
這場乒乓盛宴讓我明白,體育精神如何跨越東西方文明,在最熾熱的土地上綻放。
盧賽爾體育館的聚光燈下,一切都裹着劍拔弩張的氣息。
雨果與梁靖崑的決勝時刻,我緊貼擋板,跪在地膠上,緊盯着場上的瞬息萬變,生怕錯過了任何瞬間。
5月24日,雨果·卡爾德拉諾在比賽中發球。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梁靖崑先是手握3分優勢,但雨果突然爆發,打出一波10比0的攻擊高潮,我仔細觀察並連續捕捉着他們面部細微的情緒變化。
每一次揮拍都像在撕扯命運的網,懸崖邊緣的梁靖崑展現出頑強的鬥志,連追6分,將比分追至9比10。此時,場館內為梁靖崑吶喊助威聲此起彼伏,我的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我不斷調整呼吸,並操起廣角機身,食指始終虛按在快門鍵上,等待着預想的那個最後時刻。
5月24日,雨果·卡爾德拉諾在賽後慶祝。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最戲劇性的一幕在賽點連環救贖中上演,雨果的反手擰拉直逼死角,梁靖崑的回球擦網出界。
雨果張開大嘴,仰天長嘯,雙臂張開,地板上映出他的狂喜,他的拳頭一次次捶向空氣,吼聲穿透場館的穹頂——這是屬於巴西人的第一次世乒賽男單決賽入場券,鏡頭裏每一瞬都寫滿歷史的震顫。
而梁靖崑呆站在原地,低頭凝視球拍,臉上佈滿不甘與遺憾,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膠皮。
5月24日,梁靖崑在比賽結束後。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 攝
勝負的裂縫在此刻無限放大,手中的相機記錄下英雄的落寞與崛起,無論勝負,都值得敬佩。
隨着與王曼昱的七局精彩大戰落下帷幕,孫穎莎再一次仰面倒在場地中央,像極了她在南非德班世乒賽首次奪得女單冠軍時的慶祝動作。那一刻,她閉上眼睛,盡情釋放積壓已久的情緒,仿佛將所有的汗水、壓力與堅持,都交給了賽場的地板。而這一次,她依舊勝利了,但在賽後接受採訪時,孫穎莎卻説:“這次奪冠,和第一次相比,太不一樣了。”
5月25日,孫穎莎(中)慶祝奪冠。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 攝
的確不一樣,經歷了無數大賽的洗禮,孫穎莎如今已然是中國女乒當之無愧的主力成員。世乒賽的競爭之激烈,壓力之大,無需多言,而兼項混雙和女單的孫穎莎,一日雙賽已是常事。尤其是在女單決賽第六局,孫穎莎一度10:6領先,眼看勝利在望,卻被王曼昱頑強反撲,將比賽拖入決勝局。孫穎莎賽後也説,勝利屬於她和曼昱兩個人。她和王曼昱貢獻了一場極為精彩的決賽。
5月25日,孫穎莎(左)在比賽中發球。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 攝
我曾在東京奧運會場邊記錄孫穎莎初登大賽的銳氣,也在德班世乒賽見證她首次問鼎女單。如今在多哈,我又一次站在賽場邊,看她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追趕者變成被追趕者,看她一次次揮拍、一次次躍起、一次次高高舉起獎盃,把國乒的旗幟一次次穩穩插在最高領獎&上。
當淚水滑落臉頰,已無需更多言語。冠軍的榮耀從不輕易贈與任何人,它屬於那些在漫長歲月中默默積澱、拼盡全力的人。
5月25日,冠軍中國選手孫穎莎在頒獎儀式上。新華社記者 王東震 攝
孫穎莎,正在用一場又一場勝利,寫下屬於自己的乒壇篇章。未來的路,她還會走得更遠,而我,也將繼續在場邊,見證每一次熱血沸騰的瞬間。
多哈世乒賽現場,光影流轉間,競技激情與科技魅力交織碰撞。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親臨賽事並考察工作區運行情況,當巴赫一行經過TTR辦公室,目光被室內的科技設備吸引,當時主辦方相關運管人員尚未就位,巴赫便前往賽場。大約半小時後,巴赫再次歸來,同行的還有國際乒乓球聯合會(ITTF)主席佩特拉·索林、國際乒聯集團首席執行官兼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董事史蒂夫·丹頓。這一次,他們詳細詢問TTR系統的運行原理,對這套系統十分關注。
5月23日,國際乒聯集團首席執行官、世界乒乓球職業大聯盟(WTT)董事史蒂夫·丹頓(右一)向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左一)介紹由中國公司運行的“鷹眼”系統。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經過了解,這套設備是由中國一家體育人工智能企業打造並運行。它不僅擁有自主知識産權,更是全球領先的軟硬一體化“中國鷹眼”體育人工智能系統。除了乒乓球還覆蓋足球、籃球、排球等眾多體育項目,從智能訓練教學助力運動員提升技藝,到運動技術等級智能測評實現科學評估;從賽事智能數據統計與分析挖掘比賽深層價值,到鷹眼裁判確保競技公平公正,一系列人工智能産品與服務,全方位為體育事業賦能。
5月20日,王楚欽(左)在比賽中向裁判申請鷹眼挑戰。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此次多哈世乒賽,從小小的乒乓球、專業的球桌,到電子屏幕等硬體支持,再到電子回放、鷹眼裁判、數據運算這類賽事內核運營,“中國元素”無處不在。而這並非個例,在諸多體育項目領域,中國早已實現全産業鏈布局。從曾經以傳統製造聞名世界,到如今憑藉科技創新實現“智造”升級,中國在體育行業乃至更廣闊的領域,正以穩健而堅定的步伐,完成華麗蛻變,讓“中國智造”的光芒在全球賽場上熠熠生輝。
記者:劉續、肖藝九、王東震、賀長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