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定勝天”到“與山共生”——中國登山精神的傳承與革新-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5/26 19:50:16
來源:新華網

從“人定勝天”到“與山共生”——中國登山精神的傳承與革新

字體:

  新華社拉薩5月26日電 題:從“人定勝天”到“與山共生”——中國登山精神的傳承與革新

  新華社記者黃耀漫、王沁鷗

  1960年5月25日凌晨,王富洲、貢布、屈銀華三名勇士,從西方登山者眼裏“連鳥也無法飛過”的北坡登上珠峰峰頂。中國人第一次站在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之巔,這也是人類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

  65載風雨兼程,登山從一項挑戰天險的人類極限運動,發展成為服務於科學研究、全民健身的綜合性事業。“不畏艱險、頑強拼搏、團結協作、勇攀高峰”的登山精神,經一代代中國登山人薪火相傳。

  登上珠穆朗瑪峰頂峰的三名登山英雄。右起:王富洲、貢布(藏族)、屈銀華。陳珺攝(新華社稿)

  為國攀登:鑄就民族精神豐碑

  65年前,中國登山隊員王富洲、貢布、屈銀華成功登頂珠峰,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從北坡登頂的壯舉。從此,中國登山家的足跡接二連三地留在了珠峰頂上,五星紅旗一次又一次地飄揚在珠峰之巔。中國登山人,成為人類與珠峰對話中的主導力量之一。

  ——1975年,中國登山隊九勇士再次從北坡登頂珠峰,並首次將測量覘標矗立於珠峰之巔,藏族登山家潘多成為世界上首個從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

  圖為1975年,中國郵政發行的《中國登山隊再次登上珠穆朗瑪峰郵票》

  ——1988年5月5日,中國聯合日本和尼泊爾從珠峰北坡和南坡同時攀登,成功實現南北雙向跨越珠峰,成就世界登山史上的壯舉。

  ——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在珠峰峰頂傳遞,一團以“夢想”命名的火焰,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讓夢想照進現實。

  2008年5月8日,北京奧運聖火珠峰傳遞登山隊隊員羅布佔堆(左)點燃第一棒火炬手吉吉手中的“祥雲”火炬。新華社發

  ——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再次精確測量珠峰高度為8848.86米,同時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峰峰頂停留時長的新紀錄——150分鐘。此次測量運用“北斗”導航系統、雪深雷達等大量國産設備,充分展示了中國測量技術和國産化裝備的強大能力。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成功登頂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他們在峰頂豎立覘標,安裝GNSS天線,開展各項峰頂測量工作。新華社特約記者 扎西次仁 攝

  “登山活動在不同時代承擔着不同的歷史使命。一代代登山人用汗水和生命凝結成的登山精神,已化作激勵國人砥礪前行的精神火炬,必將激勵不同時代的中華兒女繼續披荊斬棘,銳意進取。”中國登山隊隊員蔡卿説。

  不止攀登:多元發展的新時代

  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登山運動的內涵和外延也在不斷擴展。高海拔攀登不再是專業登山隊的“專屬”,越來越多的大眾登山愛好者與科研工作者加入攀登行列;科研事業與登山運動“牽手”,高海拔極限環境成為國産裝備的試驗場;由登山派生出的攀岩、滑雪登山項目進入夏季、冬季奧運會;山地戶外産業蓬勃發展,成為促進體育消費的重要力量。

  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科考隊在珠峰北坡建成8個梯度自動氣象站,其中在海拔8830米架設的站點,成為世界海拔最高的自動氣象站。

  2022年5月4日,珠峰科考隊員在架設自動氣象站。新華社特約記者索朗多吉攝

  “正是因為我國的科技在發展,對天氣的把控越來越精準,才能讓更多的人安全地去追逐攀登夢想。”中國首位無氧登頂14座8000米以上高峰的女登山家何靜説,她在登山途中看到科考隊架設的氣象&,真切地感受到祖國的強大。

  “過去,國內登山裝備大多需要從國外進口。如今,隨着技術的進步,國內的高海拔登山裝備和服飾已基本實現國産化,極大促進了登山活動的普及和産業的發展。”中國登山協會教練袁復棟説,“中國製造”正在受到行業認可,曾經高海拔登山“靠棉衣取暖,靠炒麵糖果充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中國滑雪登山運動員玉珍拉姆在新疆富蘊縣可可托海國際滑雪度假區進行的全國首屆滑雪登山冠軍賽短距離(女子組)比賽中。(2023年4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登山運動,也在惠及全民健身。2024年發布的《中國登山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報告》顯示,以登山運動為代表的戶外運動産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正成為全民健身的優勢産業和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登山戶外運動社會組織已基本建立起“國家-省-市-縣”四級治理體系,目前全國登山戶外運動相關協會超過2000個,所有省級行政區均成立了登山戶外運動相關協會,覆蓋率為100%。

  2024年8月8日,中國選手伍鵬在巴黎奧運會男子速度攀岩決賽開始前。新華社記者 高靜 攝

  此外,攀岩已成為夏季奧運會的比賽項目,滑雪登山成為2026年冬奧會新增項目。在巴黎奧運會上,鄧麗娟、伍鵬先後在女子、男子項目中摘銀,為中國攀岩實現奧運獎牌突破。

  “從競技體育、群眾體育,再到體育産業,甚至環保、科研,在各個領域,登山運動都在發揮着自己的作用。在雪山之外的各個領域,攀登的腳步從未停止。”袁復棟説。

  與山共生:和諧發展的宣言

  巍巍珠峰,亙古聳立,一代代攀登者,前赴後繼。如今,被山成就的人們也開始回饋她、守護她。從征服雪山,到與山共生,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種子,在空氣稀薄地帶生根發芽。

  在珠峰北坡,完善的登山垃圾管理辦法已實踐多年,成為喜馬拉雅山區的環保模式典範。登山者要嚴格遵守多項規定,進山出山時所攜帶物資必須稱重,連個人排泄物都被要求必須攜帶下山。西藏成立了喜馬拉雅高山環境保護基金會,制定&&《珠峰登山垃圾管理暫行辦法》,培訓農牧民登山從業人員,控制登山人數,改善登山環保設施。這些舉措,既保護了高山環境,又增加了群眾收入,服務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圖為西藏拉薩喜馬拉雅登山嚮導學校的嚮導們在珠峰進行垃圾清理(2016年5月21日攝)。 新華社發(扎西次仁攝)

  如今,“科學、文明、安全、環保”的登山戶外理念已深入人心。在喜馬拉雅山區之外,諸多擁有優越自然稟賦的地區開始從綠水青山中受益。浙江省建成“環浙步道”,串聯起省域內的山水景觀、古道村落、人文歷史,吸引了眾多戶外運動愛好者前往打卡;廣西陽朔、貴州格凸河憑藉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成為蜚聲國際的自然岩壁攀岩目的地;廣西馬山不僅依託山地資源打造戶外旅游目的地,還通過“攀岩進校園”計劃,為更多青少年提供了實現人生夢想的&&……

  學員在廣西陽朔的岩場訓練(2023年5月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曹祎銘 攝

  “一開始談到登山,我們更多講的是征服。而在與山的接觸中,人們意識到,人與自然不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係,而是一對朋友。”中國登山協會副主席王勇峰説。

  回望1960年,中國登山隊憑着“人定勝天”的壯志,在物質匱乏的年代,用血肉之軀完成了首次北坡登頂珠峰的壯舉,為面臨嚴重經濟困難和嚴峻外交形勢的新生的共和國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此後的六十五載攀登路,不僅書寫了登山運動的發展史,更鐫刻着一個民族的精神成長。

  “中國登山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祖國的強大和發展理念的進步。”袁復棟説,中國正在從登山大國向登山強國邁進,新一代登山人已經走上了歷史舞&,中國登山人將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攀登不止。

【糾錯】 【責任編輯:解冰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