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科幻短劇《太陽墜落之時》在京舉辦看片會。該劇改編自科幻作家張冉榮獲第七屆華語科幻星雲獎中篇金獎同名作品,講述了在小説中設定場景下應對太陽風暴和太陽碎片的危機中,各方攜手合作、應對挑戰的故事。
據介紹,該劇由抖音、四川新傳媒集團、悟空傳媒聯合出品,是全流程採用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打造的原創科幻微短劇。全劇共30集,每集2-3分鐘,圍繞三座位於地球同步軌道的巨型空間站如何從能源中繼站變成軌道級武器展開,涵蓋人物超50人、場景200余處。導演鄭航介紹,這是一部融合了災難場面與未來文明討論的科幻劇,該劇將於4月27日定檔。
“與傳統劇集製作不同,該項目從場景生成到鏡頭畫面、從角色塑造到視覺呈現,全部由AI(人工智能)多模態系統協同生成。”鄭航&&,這大幅壓縮了製作周期與成本,實現“3個月完成30集”,讓過去受限預算而無法拍攝的“硬核科幻”執行落地,實現以小團隊構建宏大敘事的目標。
在鄭航看來,《太陽墜落之時》短劇上線代表的不僅是一次內容和技術的創新,更是原創科幻IP的影視化落地。
華語科幻星雲獎組委會主席助理董晶&&,“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一直是科幻文學作品影視化的最大難點,而AIGC帶來的技術顛覆,帶來了模式的重塑,意義重大。
原著作者、科幻作家張冉&&,無論從畫面流暢度,還是演員表演的細膩度,都已接近真人電影。在文學作品中,科幻類是比較難以影視化的。因為一旦場景涉及未來、太空、外星等,特效場面多,在影視劇改編過程中涉及很高的成本,所以不少創作者在寫作時就會自發回避,“AIGC打開了創作者的空間,對創作者來説是好事。”
科幻作家嚴蓬&&,如果不使用AIGC技術,本片將龐大、複雜且昂貴。本次嘗試對於影視創作,特別是科幻影視創作是非常好的探索。
據介紹,近年來,四川科幻産業發展迅猛。早在2023年底,全國首個城市科幻發展規劃——《成都市科幻産業發展規劃》正式發布。該《規劃》提出成都科幻産業的發展目標——到2027年,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現代科幻産業體系,“4+6”産業載體&&體系基本建成,“中國科幻之都”城市品牌美譽度和顯示度顯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