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能硬梁包水電站:14387米的“穿越之旅”-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4/16 17:08:37
來源:中國能源網

華能硬梁包水電站:14387米的“穿越之旅”

字體:

  3月16日,川西峽谷間大渡河波浪翻滾,在看不見的左岸山體深處,工程規模居世界前列的“萬米長龍”——全長14387米、最大開挖直徑16.7米的華能硬梁包水電站1號引水隧洞全線貫通,這場持續了近五年的“穿越之旅”終於畫下了里程碑式的句點,為我國水電行業複雜地質條件下長大引水系統施工提供了“華能方案”。

劉家昊/攝

  作為我國隧洞直徑最大引水式電站,華能硬梁包水電站通過修建兩條長達14.4公里的引水隧洞,將水位差從26米提升至116米,借助大水位差,發出清潔綠電。但大渡河極為複雜的地質結構,註定了華能硬梁包這一引水式電站的“身世不凡”:地處斷裂帶交匯區,軟、松、散的隧洞圍岩遇水成泥,遭遇的蝕變岩難題世界罕見。項目團隊相繼開展了蝕變岩體發育特徵、時效變形規律、安全性態時空預測及優化設計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研究,攻克了長大引水隧洞強蝕變圍岩開挖支護等世界級難題,大大提升了長大引水隧洞設計及應對地災治理水平,為“萬米長龍”順利完成“穿越之旅”奠定了堅實基礎。

  年輕力量勇挑大梁

  “與已投産的2號引水隧洞相比,1號隧洞地質情況更加複雜,貫通在即更要慎之又慎。”今年春節後一復工,華能水電領域首席專家,華能瀘定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陳濤就組織項目團隊立刻開啟了1號引水隧洞貫通的最後衝刺準備:對施工現場安全隱患進行全方位排查整改,深入開展安全教育培訓、應急演練及技術交底,聚焦施工安全、關鍵線路、重要節點,精心制定工作計劃,統籌項目資源配置,清晰劃分各階段任務。

  2月中旬,當清晨第一縷陽光還未完全驅散山間的薄霧,項目團隊已集合在工程現場。

  “小令,地質這塊兒你有專業優勢,你牽頭負責隧洞工程管理工作。”

  “小邱,首部樞紐和廠區樞紐結構複雜,要做好後續尾工,確保後兩台機組提前達到調試條件。”

  “小蒲,科技項目管理,要重點關注各項科技項目成果評價及驗收。”

  師傅“傳幫帶”,徒弟“上手幹”,年輕員工勇挑1號引水隧洞貫通大梁。

  “別小看這幫年輕人,他們思維活躍、幹勁十足,在安全質量、工程進度、科技創新等重點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些同志畢業不到兩年,已經能獨當一面。”陳濤滿臉自豪地説。

  深入大山腹地,沒有晝夜之分,在潮濕空曠的隧洞中只有頭頂的燈光和機器的轟鳴陪伴,年輕員工直接將辦公和生活都搬到了工程現場,毅然挑起推進隧洞貫通的重任,只為24小時把控施工進度。

  “我們經歷過洪水、地震,應急處置能力經得起考驗,但也絕不能掉以輕心。”95後項目工程師魏小令腳步不停穿梭在施工區域仔細檢查着每一個設備,“有時候為了處理一個突發問題,我們要在隧洞中來回跑個好幾公里。”

  3月16日,1號引水隧洞破土而出,順利實現了全線貫通目標,為我國高海拔地區複雜地質條件下地下洞室群開挖提供了寶貴經驗。

王傑/攝

  “綠色引擎”動能澎湃

  “上游電站近期準備集中發電,大渡河來水量增多,我們要抓住這個好時機做好調控工作,多發電、發好電。”華能瀘定公司運行部主任李陽躍躍欲試。

  從去年12月至今年1月,華能硬梁包水電站3號、4號、5號機組相繼投産發電。電站生産人員圍繞安全、質量、效率着力優化工藝工序,對這三台機組進行了全面細緻的維護保養,對核心設備系統進行了深度檢查與測試,並開展了黑啟動試驗,高質高效完成了機組全停維護消缺工作,所有試驗均一次性成功,交出了“零失誤、零差錯、零事故”的亮麗成績單。今年一季度,三台機組發電量達4.4億千瓦時。

  與此同時,李陽帶領的運行部正積極與省調展開密切溝通,全力跟進上游電站水位消落進度,充分利用好大渡河的每一滴水,實現發電效益最大化。

  “1號引水隧洞順利貫通是一個了不起的里程碑,我們要藉&這股勁頭,更加精心地調試設備,密切關注每一個機組的狀態,確保在全部機組投産發電時,能以最穩定、最高效的姿態,發出最好的電。”李陽&&。

  眼下,華能瀘定公司正以昂揚之姿向硬梁包水電站年內全容量投産、達成年度發電目標奮力邁進。電站全面建成投産時,平均年發電量將超50億千瓦時,産生的清潔電能足以為215萬戶家庭提供一整年穩定可靠的電力保障。硬梁包水電站將成為大渡河強勁有力的“綠色引擎”,深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脈絡,源源不斷地輸送澎湃動力。(文:李昕葳 蒲玥 袁思楊)

【糾錯】 【責任編輯:楊易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