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河南下王崗遺址考古報告發布 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引熱議
2020-11-30 16:32:03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鄭州11月30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淅川下王崗:2008-2010年考古發掘報告》29日首次發布。近百位業內專家學者齊聚河南淅川,回顧數十年來的考古研究成果,共商丹淅流域早期文明研究大計。

  報告顯示,下王崗遺址整個面積約6000平方米,國家文物部門先後多次對其進行大型搶救性發掘,發掘總面積達5311平方米,基本被全面揭露。遺址從距今約7000年的仰韶文化時期延續至西周晚期,年代跨度近5000年,是研究史前聚落完整面貌的典型個案。

  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發掘現場(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報告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高江濤表示,報告全面呈現了發掘成果,可為丹淅流域文化譜係變化、史前環境變遷、聚落形態演變等課題研究提供重要資料。

  據介紹,報告由科學出版社出版,全三冊,包括遺址概括、仰韶文化時期遺存、屈家嶺文化時期遺存、龍山文化時期遺存、二裏頭文化時期遺存、西周時期遺存、漢代及其他時代遺存、結論等八章,600余張彩色資料照片隨書出版,涉及發掘現場、出土文物等珍貴畫面。

  丹淅流域即丹江與淅水流域及其周邊地區,以淅川縣為主體。歷史底蘊深厚的淅川是考古界的天堂,這裏先後出土文物9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54件。

  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時期銅矛(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河南省文物局副局長賈連敏指出,丹江口庫區淅川縣境內及其周邊區域已調查確認的文物點多達170余處,是研究早期文明交流與互動的重要地區之一。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表示,今天中國地域范圍內,史前時期各主要地理單元或地區都有各自文明的演進過程,丹淅流域正是這些“多元”中十分有特色的“一元”,仰韶時代、龍山時代以及楚都丹陽時期尤其是丹淅流域早期文化與文明發展中的輝煌階段,有待進行總結性、全方位的展示與研討。

  當天,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淅川縣共建的“文化遺産研創中心”揭牌。已淹沒于水底的遺址並沒有被今人忘記,丹淅流域獨特的人文歷史資源,將在文化弘揚、文脈傳承、文旅融合的發展中,重現繁華。

  這是河南省淅川縣下王崗遺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陶器(資料照片)。新華社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 詹婧
載入更多
國際·一周看天下
國際·一周看天下
初冬時節景如畫
初冬時節景如畫
賞雪
賞雪
長春:“凍城”美景
長春:“凍城”美景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803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