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2020-10-27 15:44:08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10月27日電 題: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新華社記者曹國廠、岳文婷、王曉

  10月的冀南平原,沃野千裏,一望無垠。

  在青銀高速和230國道交會處的劉秋口村麥田裏,冬小麥麥芽已經一片嫩綠。

  下了高速出口不足百米距離,一條筆直的柏油路橫貫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莊東西,街道兩旁的觀賞國槐亭亭玉立,紅瓦白墻的民居格外醒目。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1)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10月20日拍攝的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劉秋口村劉姓先民們自河南夏邑縣避亂逃荒而來。數百年間,戰亂、水患、旱災等各種天災人禍頻仍,貧窮在一代代劉秋口人腦海裏烙上了難以磨滅的印記。

  連日來,在劉秋口村採訪,我們能感受到,一個村莊歷經不同時代為擺脫貧困所做的抗爭;也能深刻感受到,夢想為何能在這一代人手中實現。

  在劉秋口村東口,一塊立于1988年的石碑上刻著村莊由來:明永樂年間,劉姓由河南歸德府夏邑縣遷來立村,因近古湫河,遂名劉湫口。後“湫”簡為“秋”。

  “五六百年前,我們的祖奶奶領著倆孩子,為避亂千裏跋涉來此定居。”1946年出生的劉守信説,“到我這裏,已經是第16代了。”

  劉秋口村現有戶籍人口392戶、936人,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2014年,村裏建檔立卡貧困戶95戶204人,被確定為扶貧開發重點村。

  劉守信1968年畢業于邢臺農校,家裏上溯三代人都讀書。他説,新河縣志記載,從1407年至清末,每隔數年新河縣都交替經歷旱、澇、蝗災。在1641年甚至出現“婦女插草自賣其身……餓殍枕藉,慘不忍睹”。

  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春風吹到了這座冀南小縣。

  “新中國成立那年,我10歲,雖然住的還是土坯房,但人民當家做主人了,都精氣神十足。”81歲的劉根平説,1958年開始,他學了兩年河南墜子。1970年前後,為了歌唱祖國建設、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他在村裏組建了墜子劇團,成員有20多人。

  1982年,劉秋口村20歲的劉運才從部隊退役,正趕上改革開放好時機。

  “當時國家百廢待興,鄉鎮企業像雨後春筍般生長。”劉運才説,他和二哥劉進才以及一個夥計,三人一共湊了3500元,合夥買了一臺二手的天津鐵牛55拖拉機。

  一年之後,劉運才覺得拖拉機跑得太慢,他提議買汽車,但是由于物資緊缺,找了半年,貴賤買不到。

  1984年,三個人跑到石家莊,花了一個多月買齊了汽車配件,組裝完成後,連夜開回了村裏。第二天一早,就圍了一大片人。

  隨後兩年裏,劉運才又買了3輛大貨車,並且培養了10多名貨車司機,也帶動本村和周邊村逐漸開始跑運輸。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3)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展示非洲雁蛋(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7)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在擺放非洲雁蛋(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2004年,42歲的劉運才當選村支部書記。他説:“如果説之前‘先富帶後富’是義務,那麼當了支部書記,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責任。”

  劉運才説:“縱向來看,雖然村民生活有了較大提升,但農業種植單一,産業發展不夠,因病致貧現象還是時有發生。”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吹響了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軍號。

  隨後,在幫扶單位和駐村扶貧幹部的精準幫扶下,劉秋口村“兩委”班子成員帶領村民一步一個腳印,朝著實現小康夢穩步邁進。

  針對勞動力短缺問題,2013年劉秋口成立了新河縣運鴻種植專業合作社,到2018年,全村所有土地流轉到合作社,農戶每畝地每年保底分紅800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5)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搬運香菇(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8)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在食用菌大棚內整理菌棒(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2014年至2015年,合作社搭建了大棚種香菇,貧困戶劉學忠因身體不好無法外出打工,在家學習香菇種植技術,每月2000多元收入。“通過自己的勞動致富,覺得很幸福。”54歲的他憨厚地笑著説,“幸福就是奮鬥出來的!”

  2016年,劉秋口村得到河北農業大學幫扶,合作社發展1600畝優質小麥育種基地,每畝地增收小麥200多斤。為提高小麥附加值,合作社還成立了石磨麵粉廠,年産麵粉10多萬斤,可為村集體增收10萬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6)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養殖的非洲雁(10月20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2017年底以來,在幫扶單位幫助下,劉秋口村相繼建設了香菇大棚、魚菇共生大棚18個,開展立體種植;引進了笨雞、非洲雁養殖項目;採用“投資商+扶貧資金”模式,累計建成350千瓦光伏電站。這幾項盤算下來,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55萬元。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2)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10月20日拍攝的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光伏電站(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今年4月底,1988年出生的劉鵬輝接過村支部書記的接力棒。他説,2019年,新河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劉秋口人幾百年的致富夢想也得以實現。

  劉鵬輝説,作為劉秋口村劉姓第17代人,他將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吸引更多年輕人返鄉創業,在鄉村振興中發揮年輕人應有的作為。

  有感于村裏的滄桑變化,劉守信作了一首《劉秋口新貌》:

  “紅瓦白墻綠樹映,疑是江南姑蘇城……老幼守家爺孫樂,廣場歌舞慶升平……”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圖文互動)(4)17代人追逐的夢想實現了——記冀南平原劉秋口村變遷

  河北省新河縣劉秋口村村民在去往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路上(10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對于為什麼這一代人能掀掉壓在劉秋口人心頭幾百年的貧窮大山、實現小康夢的問題,村裏老少都有著自己的理解:

  “因為國家富裕了,政策好了,支援力度大了。”“各級政府都在下大力氣脫貧攻堅……國家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正説話間,劉根平的手機鈴聲驟然響起歡快的旋律:過上了好日子紅紅火火,趕上了好時代喜樂年華……

  他靦腆一笑説:“這句詞兒,唱出了俺全家人的心聲。”

【糾錯】 責任編輯: 焦鵬
載入更多
天山腳下稻花香
天山腳下稻花香
金秋菊花香
金秋菊花香
秋日海岸
秋日海岸
秋日海上魔鬼城
秋日海上魔鬼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6663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