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推動農業綠色發展
2020-04-30 12:04:43 來源: 人民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位于長春市雙陽區的欣銘農民專業合作社採用精量免耕播種機播種。石 雷攝

  4月17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抓好農業生産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穩價,夯實農業基礎。打牢基礎,綠色興農,今年將繼續堅持農業綠色發展的方向,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科學耕作合理施肥、專業植保農藥減量、科學灌溉有效節水……眼下,各地多措並舉推動農業綠色發展,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縱深推進。

——編 者

  吉林農安——科學耕作 合理施肥  

  今年備春耕,吉林省農安縣哈拉海鎮創業村農民楊守奎帶領合作社五十來戶農民,開著拖拉機,拖挂上埋管機器,把兩指多寬的黑色滴灌膠管埋進壟裏。

  大蒜、珠蔥及辣椒“三辣”種植是哈拉海鎮的支柱産業。64歲的楊守奎是種植“三辣”的老手。

  “滴灌,不就是給作物‘打吊瓶’嗎,每滴水肥都不浪費,可到底省多少,得試一年看。”今年,合作社拿出3.9萬畝地嘗試旱作節水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的種植技術,楊守奎要親自看效果。

  農安縣地處松遼平原,耕地總面積608萬畝,是全國排前列的農業大縣。

  “從玉米種植情況來看,相同産量,能減少肥料30%左右。”吉林省農科院現代農業技術專家劉慧濤説,“三辣”作物的滴灌也是化肥減量增效的需要。

  距離哈拉海鎮30多公里的小城子鄉西王家村,緊鄰松花江。今年58歲的農民徐國臣,就是從西王家村走出來的,在全縣推廣玉米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技術已經好幾年。

  徐國臣先成立農民合作社,隨後又組織合作社聯合社。如今,他們聯合社已經吸收200多家合作社,經營了農安縣的75萬畝耕地。

  2015年開始,徐國臣嘗試玉米秸稈覆蓋還田,用免耕機進行播種耕作,當時只推廣了45畝地。

  徐國臣知道,大夥都在觀望。“滿地秸稈,咋種?”

  “一家子有爺倆爺仨的,種300畝地,就很辛苦了。”徐國臣説,一臺兩行的免耕播種機,一春天就能播種1200畝地。

  秸稈覆蓋地面,機器直接播種,省去秸稈離田、起壟等一連串的環節,新技術提高了耕作效率。同時,還能夠減少水土流失,減少雜草生長。

  據測算,秸稈全覆蓋免耕5年後,土壤有機質可增加20%左右,減少化肥使用量20%左右。

  目前,徐國臣帶領合作聯社推廣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67萬畝。今年,農安縣全縣秸稈覆蓋還田保護性耕作將達到215萬畝。(本報記者 祝大偉)

  甘肅臨澤——科學灌溉 有效節水  

  甘肅省臨澤縣新華鎮富強村,一座座鋼架大棚分外惹眼。走近一瞧——娃娃菜、西藍花綠油油一片,很是水嫩。雖説沒咋下雨,但王志軍很淡定,“要擱過去,能把人著急得上火。”

  王志軍是臨澤縣新華鎮奇苗育農果蔬合作社負責人。2016年,他流轉了村裏300畝土地,種起了蔬菜。“之所以不著急,關鍵是有滴灌。”王志軍説,和大水漫灌相比,滴灌的好處看得見,“省水省工還省肥。”

  臨澤縣位于河西走廊中段,農業用水佔到全縣總用水量的80%左右。但臨澤境內水資源短缺,幹旱缺水成為制約農業豐産豐收的主要問題。

  “過去澆地都是大水漫灌,改為滴灌後,用水量大大減少。”王志軍説,不僅實現了定時、定量、定次,保證了灌溉的均勻度,而且實現了從“澆地”轉向“澆作物”。

  合作社的蔬菜大棚中,正在生長的娃娃菜,每一株有一個滴灌口,水一滴一滴地滴到菜的根部。“農作物需要多少水就給多少。”王志軍介紹,滴灌是利用塑膠管道將水通過直徑約10毫米毛管上的孔口或滴頭,直接送到作物根部進行局部灌溉,水的利用率可達95%。

  “我們實施水肥一體化滴灌,針對不同作物、不同生長期,設計不同方案。”王志軍説,以西藍花為例,由漫灌的每畝360立方米,降為滴灌的每畝120立方米。

  不僅是蔬菜種植,臨澤縣水務局節水辦工作人員宋文璟介紹,滴灌技術在當地的玉米種植中也得到應用。以4.04萬畝高效節水玉米為例,與大田漫灌灌溉定額480立方米相比,滴灌工程節水達40%,“經計算,年節水量775萬立方米,而且每年能節省管理維護費用400多萬元。”

  “還大幅度提高了作物的生産能力。”王志軍心裏也有一本亮堂賬,有了滴灌管理,一個人就能管200畝,畝均肥料節省60%,蔬菜畝均增産100公斤。

  據介紹,臨澤縣通過實施農業節水灌溉工程等項目,共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4.6萬畝。“高效節水灌溉面積佔全縣農田灌溉面積的42.5%,全縣農業用水年節水量約1000萬立方米。”宋文璟説。(本報記者 王錦濤)

  江蘇宿城——專業植保 農藥減量  

  春風過處,翠綠的麥浪接連翻滾。伴隨著發動機聲,植保無人機在專業人員的操控下緩緩升起,懸停在距離麥穗1米左右的低空中,平穩前進噴灑農藥,如同拖著一條霧狀的“絲帶”拂過麥田。

  4月24日上午,宿遷中昊農資連鎖有限公司的飛防隊在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褚宏江家庭農場的地裏忙活開了。不到1個小時,3架植保無人機就完成了180畝小麥赤霉病飛防施藥任務。

  有著10多年種植經驗的農場主褚宏江,看著自家正在接受防治的麥地很有感觸:“過去,小麥病蟲害的防治主要靠人工噴灑農藥,沒法控制用藥量、防控效果差;現在有了專業服務,家裏承包的800多畝地,一天多就能完成噴藥。”

  褚宏江還算了一筆賬,飛防工費每畝只需5元,傳統人工每畝需要10元,時間和費用都節約了一半。2016年,褚宏江選擇向專業植保組織購買服務,“這兩年小麥産量逐年增加,錢包也變得越來越鼓。”

  眼下,正是小麥赤霉病防治的關鍵時期,這是江蘇地區種植小麥的主要病害。宿城區全面加強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積極發揮植保組織防控作用,助力農民走上綠色農業發展之路。據統計,統防統治和農民的自防相比,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了20%,防治效果提高了10個百分點。

  “我們邀請種糧大戶、農機合作社負責人、農機經銷企業召開現場會,廣泛動員合作社選擇使用現代農業植保機械,讓農戶們享受更加全面的植保服務。”宿城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于海艷打開“宿城生態農業糧食種植”微信群,其中匯聚了全區150余名種植大戶和合作社負責人。

  中昊農資連鎖有限公司負責人劉金鎖介紹,目前,在分析研判田間菌源量、品種抗性、小麥生育進程及氣象資料的基礎上,該公司20架植保無人機全部投用,一天可防治1萬畝左右。

  在宿城區廣大農村,高效藥械、植保機械得到了越來越多農民的青睞。目前,全區已落實赤霉病防控財政資金79.5萬元,注冊登記含植保內容的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組織30個,專業化統防統治面積已超過60%。(本報記者 姚雪青)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笑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西溪濕地花朝美
西溪濕地花朝美
十八洞村裏的苗鄉“網紅”
十八洞村裏的苗鄉“網紅”
德國特勞恩施泰因:自制口罩
德國特勞恩施泰因:自制口罩
新疆天山天池“開湖”
新疆天山天池“開湖”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1091125927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