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石頭山上活水來
2020-02-06 11:10:54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武漢2月6日電  題:石頭山上活水來

  新華社記者侯文坤

  “這是通水後,才買的白毛巾,以前誰家敢用?用一次就得黃。”55歲的貧困戶楊培林咂了一口熱茶,又強調了一句,“是真得黃!”

  荊山腹地,群山奔涌。海拔1200米的湖北保康縣馬良鎮趙家山村,寒風呼嘯,山間還蓋著一點點白雪。

  楊培林的家就“藏”這大山裏,家裏的那條白毛巾就如同山間的雪一樣醒目,旁邊的墻上貼著,“請節約用水”。

  保康地處鄂西北深山腹地,位于秦巴山區連片特困地區。該縣七成以上地區屬喀斯特地貌,山高坡陡,地下溶洞暗河遍布,難以涵養水分,吃水一直是個問題。

  “青石板上趙家山,十年就有九年幹,屋檐雨水貴如油,露水也能洗把臉。”這順口溜,在趙家山村口口相傳。這裏不缺石頭,最缺一口幹凈的水。

  “因為沒有穩定水源,不少村民為了挑兩桶水要走上十幾裏的山路。有的村民吃水就靠下雨下雪蓄的‘死水’,渾濁不清。”自打楊培林記事起,這山裏就圍著“吃水”的事打轉,有人盼一口家門口的幹凈水,從小等到老……

  “要在石頭山上找到穩定、幹凈的水源太難了。”趙家山村黨支部書記趙祥華説,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當地政府和老百姓投入了大量資金和勞力,從鑿窖圍堰,到山腳“老井”提水,雖然一點一點緩解了部分村民沒水吃,吃遠水、雨雪水的問題,但穩定水量、水質的根本問題沒有解決。

  “十二五”末,保康縣仍有3.3萬人因生活在喀斯特地貌環境而面臨飲水難,其中就包括了趙家山村的600余人。

  飲水難,就如同卡在村民和幹部喉嚨上的“硬骨頭”。

  近幾年來,這塊“硬骨頭”被置于脫貧攻堅利齒之下,列為當地“一號工程”,縣委書記直接擔任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打深井!經過數十次調查勘測和嚴謹科學論證,2017年,保康第一口深井在趙家山村打下了第一鑽。1米,10米,100米……當鑽到地下483米深時,專家得出結論:“這地下水的出水量和水質有保障,可作為自來水水源!”

  這消息令石頭山上的人們為之一振。馬良漆園水廠,井深1030米;店埡徐家堰水廠,井深816米;歇馬後園水廠,井深610米……從第一口深井到第十口深井,從380米到1030米。

  趙祥華説,為確保井水惠及更多村民,讓“細水長流”,保康依托十口深井逐步配套建設現代化、標準化、自動化水廠;鋪設供水管網,實行跨村連片供水。“我們村這口井到今年已經覆蓋了5個村委會3000多人,主線管網2萬多米,支線管網近6萬米。”

  “去年可把我累壞了!自來水、智能卡式水表都是新東西,好多老人不會用,我騎著摩托滿山跑。”隨著水廠運轉,當地設置了公益性管理崗位,楊培林成了村裏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管水員,“累是累,但水是甜的。”

  如今,在保康喀斯特地貌地區,供水管網縱橫交錯。到去年底,保康3.3萬“石頭山”上的人再也沒了吃用幹凈水的煩惱。

  “活水”流入千家萬戶,滋潤了村民的生活。楊培林的地活了,思路更活了,“我流轉了80畝地種煙葉,有了水,種地更有幹勁了!”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萌萌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武漢加油!
武漢加油!
各地採取措施積極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各地採取措施積極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
“雪龍2”號首次進入西半球
“雪龍2”號首次進入西半球
多措並舉 各地加強疫情防控
多措並舉 各地加強疫情防控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271125537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