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雞博士”姜和平:讓貧困戶家的土雞“飛”得更遠
2019-12-05 20:00:09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華社呼和浩特12月5日電(記者魏婧宇)在內蒙古武川縣白彥山村,一群群土雞在山林間溜達,不時低頭捉幾只蟲子吃,有的土雞還撲棱著翅膀跳上樹枝。

  白彥山村以養雞為主要産業,十幾年前家家戶戶都是集中養殖,看到這種散養雞,村民們會説“這是不懂技術的人這種養法,小雞苗撒在外面就不管了”。如今,村民們了解到生態養雞的好處,基本都開始散養“溜達雞”。幫助村民改變養殖思路的,正是武川縣山林蟲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創始人姜和平。

  “散養不是隨便養,而是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管理,什麼時候放到山林中,什麼時候收回來集中養殖,小雞除了吃蟲子還要補喂什麼飼料,都是有講究的。”姜和平説,山林放養的雞以蟲草為食,夏秋季可節約飼料30%到50%,雞群回歸自然後品質更好,能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散養的雞每只能賣100多元,産的綠殼雞蛋每斤15元,是普通雞蛋的3倍。

  姜和平是白彥山村最早的養雞戶,1991年創辦了村裏第一家肉雞養殖場。近30年來,他不斷摸索新的養殖方式、提升養殖技術,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大戶。他還帶動貧困戶發展生態養殖,將自己探索出的新養殖技術、培育的優良土雞品種分享給貧困戶,幫助貧困戶家的土雞“飛”出窮山窩。

  2017年,姜和平成為呼和浩特市的科技特派員,開始係統性地在武川縣及周邊開展養殖技術培訓,帶動更多貧困戶養雞。只有高中學歷的姜和平,成為村民們心中的“雞博士”。

  姜和平總説:“養雞看上去普通,但也離不開科技。”他開始養雞,正是感受到科技對養殖的重要性。1985年,19歲的姜和平高中畢業回到家鄉。不知道做些什麼營生的他,從一篇科技報道中得知,有一種新品種肉雞,能每月增重2.5公斤,兩個月出欄。“真有這麼好的肉雞嗎?”將信將疑的姜和平找朋友借了5000元,購進雞苗開始肉雞養殖,幾年內養殖規模不斷擴大,還辦起了規模化養殖場。

  2006年,姜和平發現傳統的飼養方式已不能滿足市場上對綠色禽蛋食品的需求,試驗對比幾種養殖方式後,找到了生態放養與棚圈飼養相結合的方式。“武川縣地處大青山北麓草甸草原腹地,散養雞以野菜、草籽、昆蟲為食,再根據不同的生長階段補喂飼料,培育出綠色又優質的土雞。”

  散養雞推出後很受市場歡迎,越來越多村民開始找姜和平學習這種養殖方式。為了幫更多村民科學養殖,姜和平于2009年成立了武川縣山林蟲草雞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入社社員141戶,帶動白彥山村及周邊村鎮的農戶近600戶,每年幫農戶銷售雞蛋5萬多斤、活雞5000只,養殖戶戶均增收約5000元,合作社的禽蛋産品已獲得國家綠色認證。

  作為科技特派員,姜和平幾乎每個月都要到各村的養殖場開展養殖技術講座。進入冬季後,他進行了一係列如何保障土雞順利過冬的講座。

  12月初,在廟渠子村的村部內,40多名養殖戶圍著姜和平等科技特派員,詢問著冬季如何增加産蛋量、如何防治疫病、如何在大雪封山時將雞銷往市場等問題。

  “冬季要給雞補光,現在天黑得早,老哥你家雞舍比較暗,光照少影響産蛋量。”

  “二子家的雞精神不好,可以先調一下飼料配比,一會我跟你回家看看。”

  “大娘您不用擔心賣雞的問題,現在合作社和電商合作,現代物流方式能使咱的雞‘飛’到全國各地。”

  溫暖的村部內,姜和平和村民們熱烈地討論著養雞的事,言語中流露出對未來的希望。

  姜和平説,合作社計劃2020年養殖山林蟲草雞50萬只,年産值5000萬元,實現利潤1500萬元,帶動更多貧困戶增收。

+1
【糾錯】 責任編輯: 尹世傑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上海:冬日暖景
上海:冬日暖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飛瞰大涼山雪景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昔日舊廠房 今日“網紅”地
黃河日出 景色迷人
黃河日出 景色迷人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6661125313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