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貴州“一減一增”調農業結構促農村産業興旺
2019-06-20 15:54:05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推動高品質發展調研行)貴州“一減一增”調農業結構促農村産業興旺

  新華社貴陽6月20日電 題:貴州“一減一增”調農業結構促農村産業興旺

  新華社記者駱飛

  六月的貴州烏蒙山區,天高雲淡,惠風和暢。站在畢節市黔西縣林泉鎮新水村的山頭,陣陣涼風拂面。放眼望去,目光所及的獼猴桃基地裏,鋼絲藤架上泛起“綠浪”。

  中午時分,盡管烈日當頭,但在基地裏務工的黃厚發顧不上休息,不停地剪枝除草。經他修整過的獼猴桃藤架下,如雞蛋大小的果子墜挂其間,長勢喜人。

  “這片地以前都是種玉米,一年收成不夠半年吃。這兩年流轉給公司栽種獼猴桃,既有流轉費,還有務工收入,比起過去增收不少。”勞作間隙,黃厚發談起兩年來生産生活變化。

  作為村裏的貧困戶,黃厚發一家的土地並不少,但大都是些破碎貧瘠的坡耕地,加上缺資金和技術,過去全家約20畝土地一年種植玉米的收入才1萬元左右。

  黃厚發家的貧困是不少貴州山區百姓面臨的共性問題,人多地少,土地貧瘠,傳統産業結構單一,使他們始終難以擺脫貧困。

  脫貧致富離不開高品質的産業發展。正是看到了問題的症結,為加快全省脫貧步伐,貴州省提出“來一場振興農村經濟的深刻的産業革命”,號召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對傳統低效經濟作物做“減法”,讓新興高效農業産業提“增量”,在“一減一增”過程中,不斷推動産業扶貧邁上新臺階。

  現在,黃厚發深刻地感受著生産生活的變革。“全家土地流轉給公司種植獼猴桃,一年流轉費就有9000元。加上在基地裏務工,自己每年務工收入有1.2萬元,比起過去,現在是旱澇保收。”黃厚發算了筆增收賬。

  政策也給林泉鎮海子社區的村民李成勇帶來了致富機遇。“自己聯合幾個人流轉了400多畝土地全部種植獼猴桃。以往這些地種玉米,每畝産值才六七百元,而獼猴桃每畝産值上萬元。”李成勇説,自己在新的産業中也學習到新技術,家門口的致富門路越走越寬廣。

  林泉鎮人大主席張浪介紹,按照省裏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的要求,鎮裏一方面加快調減低效經濟作物,幫助百姓“換窮業”;另一方面,加快調增蔬菜、水果、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實現傳統産業升級。

  “現在,全鎮包括獼猴桃、花卉、辣椒等多個萬畝産業都已初具規模,有的逐漸成為助推全鎮脫貧,實現鄉村振興的經濟支柱。”張浪説,過去“一根玉米獨大”的傳統産業格局正在被改變,呈現出多元的新氣象。

  在增減之間激活傳統産業,讓畢節市納雍縣骔嶺鎮祠堂邊村村支書李隆權感受到發展的希望。“全村從去年以來栽種了2000多畝茶葉,大幅減少了玉米等低效農作物種植面積。現在,從村民房前屋後到荒山荒坡遍布茶園。”他説,高山雲霧出好茶,村裏海拔高,調整産業結構正好把不利于矮稈作物生長的山區高寒“劣勢”轉化為培育新興産業的優勢。

  放眼全省,類似于林泉鎮、骔嶺鎮等通過“一增一減”調農業結構、促農村産業興旺的場景不勝枚舉。數據顯示,僅2018年,貴州省就調減玉米等低效經濟作物785.19萬畝,調增蔬菜、水果、中藥材、茶葉、食用菌等高效經濟作物666.7萬畝。糧經作物面積比調整到35:65。

  同時,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也促進農民收入增加。據初步測算,與傳統籽粒玉米相比,全省666.7萬畝替代作物種植,每畝平均新增純收益3079元,涉及參與産業發展的788萬人,戶均實現增收10062元。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生態中國·海岱齊魯鐘神秀
生態中國·海岱齊魯鐘神秀
希臘克裏特島幹尼亞風光
希臘克裏特島幹尼亞風光
陜西洛南:周灣蒼鷺千姿百態
陜西洛南:周灣蒼鷺千姿百態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護
一片林·一群人·40年守護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4649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