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生解讀新征程目標:中國經濟將面臨哪些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

2018-03-06 16:23:48 來源: 新華網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做客新華網訪談

     新華網北京3月6日電(常怡然)5日上午,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在京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做客新華網訪談為網友解讀報告亮點。張燕生表示,中國未來發展的目標非常明確,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還有很多坡要爬、坎要過,怎樣處理好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是將要面對的挑戰。

    以下是訪談主要內容:

    主持人:今年兩會是新時代的兩會,報告中強調,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在如此重要關鍵的節點,您認為今年可能面臨哪些機遇和挑戰?

    張燕生:十九大報告提出,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是對中國未來發展的全新謀劃展望。

    關于“新征程”的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從現在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未來三年的目標非常明確,各個方面的工作部署也有條不紊地朝這個方向推動。

    第二個目標是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比過去提出的到2050年基本實現目標提前了15年。到2035年,科技方面,要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經貿方面,要基本建成經貿強國;制造業方面,要進入中等制造業強國的行列。在2035年這個區間上,新的時代、新的起點、新的征程,目標非常明確。

    第三個目標是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025年建成社會主義強國,一是社會主義強國是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是全球負責任的大國,是有擔當的大國。不但要做好自己的事,而且要維護全球的和平、發展、合作,中國作為大國,將會有更大的擔當。二是中國將成為全球開放型經濟的大國,在全球經濟中有更大的話語權。三是中國將承擔力所能及的全球公共産品供給的責任,其中包括推進基于包容的經濟全球化。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放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強大推動力,改革是撬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推進器。今後的中國,不但要成為負責任大國、開放型大國,也會成為包容性大國,推動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公平、更加包容、更加共用。這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

    第一個挑戰,是從高速增長轉向高品質發展,相當于從遊擊隊到正規軍脫胎換骨的轉變。這個挑戰是巨大的,無論是國家還是地方,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適應這個轉變將經歷極其艱難的蛻變過程。當前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它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方面的,是一個復雜係統的深刻變化。這個轉變將比過去40年改革開放所發生的變化更難。從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史的角度來講,它進入到一個全面現代化進程,對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理念將産生前所未有的衝擊。

    第二個挑戰,是産業結構從低端到高端的轉變,這個變化也是全面的。這個挑戰跟過去40年不一樣,它包括經濟的、政治的、社會的、文化的、生態方面的,它是一個全面係統的深刻變化。從5000年中華文明的角度來講,它進入到現代化進程階段,我們的文化、價值觀和理念發生的變化跟過去幾千年都不同。所以報告中強調“還有很多坡要爬、坎要過”。

    未來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關係會變得更加相互依存。這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是,如果擴大進口是為全世界提供需求,而且通過擴大進口為人民幣的國際化創造機遇,我們就要按照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國際收支基本平衡”,我們將面臨過去40年所沒有面臨的問題,就是國際收支,尤其是經常項目,可能會出現平衡,甚至逆差的情況。如果出現了,怎麼為逆差融資?

    未來40年,當你是一個開放的大國、負責任的大國、包容性的大國的時候,你所面臨的大國責任的擔當,會帶來許多復雜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要求,這些都是我們過去很少遇到過的,如何處理好,這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責任編輯: 索煒 ]
0100200215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249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