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考古中國”項目掃描:破解謎團 找到“王的居所”
2018-12-24 07:47:13 來源: 光明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2月19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湖北沙洋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等5項重點考古工作進展情況。

  “考古中國”項目是“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通過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進行係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和寶貴價值的認識,提升考古在文物保護中的基礎性地位和作用。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目前,“考古中國”已經形成“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長江下遊區域文明模式研究”“長江中遊地區文明進程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4個重點項目,以及新疆、西藏阿裏、南亞廊道等邊疆地區考古工作方案。他表示,國家文物局將在2019年完成“考古中國”整體設計,以持續、係統的考古工作推動相關領域研究,建立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和中華文明形成的年代框架,分析多元一體中華文明格局的形成動因、構成要素和發展規律,以及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此次通報的5個項目,有的修正了學術認知,有的填補了考古空白,有的解開了歷史謎團,都是“考古中國”啟動以來取得重要進展的項目。

  湖北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

  發現長江中遊最大的史前墓葬

城河遺址王家塝墓地發現的“同穴二室”墓。資料圖片

  城河遺址位于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歷經6年、5次考古勘探發掘,最終確定這是一處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城址,發現城垣、人工水係、大型建築、一般性居址、陶器生産區、中心“廣場”設施、祭祀遺存等重要遺跡。

  更為重要的是,在城址北城垣外側200米左右的王家塝,發現了屈家嶺文化時期墓地。考古隊領隊彭小兵介紹,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嶺文化墓地,已發現墓葬235座。在已發掘的112座墓葬中,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葬有7座,在每座或每兩座大型墓葬周圍,分布數量不等的中型、次中型、小型墓葬。其中的第202號、112號大墓,面積分別為17.3和22.4平方米,是目前已知長江中遊地區最大的史前墓葬。

  從墓葬規模、葬具、隨葬品等情況來看,早在距今5000多年前,這裏已經出現明顯的社會分化。大、中型墓葬隨葬了體量巨大的棺木、精美的石鉞、漆器,以及大量磨光黑陶、豬下頜骨等遺物;小型墓葬規模較小,葬具的使用率低,僅隨葬數件陶器。高等級大墓的發現,也填補了長江中遊地區缺乏史前大型墓發現的空白。

  陜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找到“王的居所”

石峁遺址皇城臺大臺基南護墻上的石雕。資料圖片

  石峁遺址位于陜西省神木市高家堡鎮。它始建于距今4300年左右,使用約500年後廢棄,面積在400萬平方米以上,接近天安門廣場面積的100倍,是中國已知規模最大的龍山時代晚期至二裏頭早期階段城址,被譽為“石破天驚”的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考古學家李伯謙稱石峁遺址的發掘是“考古中國”項目中的典范。

  2012年迄今,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外城東門址、內城韓家圪旦高等級墓葬區、城外樊莊子“哨所”等,除了大量出土遺物外,還發現了“頭骨祭坑”及“藏玉于石”的現象。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特別介紹,外城東門址所發現的內、外甕城及馬面等遺跡,是國內最早的同類城防設施。

  皇城臺為一處四圍包砌石砌護墻的高阜臺地,位于內城中部偏西。皇城臺臺頂的一些大型建築坐落在一處大型臺基上。2018年,從這處大臺基南護墻倒塌的墻體石塊內,考古隊出土了30余件石雕作品,有一些石雕還鑲嵌在南護墻墻面上。這些石雕絕大多數是雕刻于石塊一面的單面雕刻,有符號、人面、神面、動物、神獸等,有一些畫面長度近3米,以中心正臉的神面為中心,兩側對稱雕出動物和側臉人面,體現出成熟的藝術構思和精湛的雕刻技藝。

  孫周勇説,這些石雕可能來自其他更早的高等級建築,係“舊物新用”,在修砌大臺基時嵌入南護墻。“目前看來,這些石雕與4000多年前石峁先民砌築石墻時放置玉器、起修建築時以人頭奠基的精神內涵相同,代表了石峁先民對皇城臺大臺基的精神寄托,賦予皇城臺大臺基精神力量。”

  考古發掘的種種跡象表明,皇城臺是石峁城的最核心區域,已具備早期“宮城”性質,或可稱為“王的居所”,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的早期宮城。

  山西聞喜酒務頭墓地

  修正學界“晉南無晚商”的認識

酒務頭遺址出土的器物。資料圖片

  酒務頭墓地位于山西省運城市聞喜縣。這個項目是因被盜掘而進行的搶救性發掘。

  經過考古發掘,確定這是一處商代晚期高等級墓地。共發現商代晚期墓葬12座、車馬坑6座、灰坑5個。出土青銅器、陶器、玉器、骨器等文物共計500余件。其中最引人矚目是,發現了5座帶墓道的“甲”字形大墓。這5座大墓均有大量殉牲,2號、4號、5號墓還有殉人,尤其是5號墓,殉人多達6個。此外,還發現了6座用于陪葬的車馬坑。

  在此之前,運城盆地幾乎沒有發現較大的商代晚期遺存,學術界也因此認為,這一地帶可能就沒有商代晚期的遺存。酒務頭墓地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修正了學界以往認為晉南地區缺少晚商階段遺存的認識。

  陜西澄城劉家洼遺址

  發現芮國都城

劉家洼遺址出土的青銅禮器。資料圖片

  劉家洼遺址位于陜西省澄城縣王莊鎮,由城址、居址和墓地組成。

  從地形、地勢和出土的文物可以判定,城址區當屬重要建築所在;同時在其外城發現鑄銅類手工作坊存在。由此推斷,此城應是劉家洼遺址的高等級人群居住區。

  通過對115座墓葬的考古發掘,發現大多與兩周時期周係墓葬的特徵保持了明顯的一致性。大墓和部分中型墓雖遭嚴重盜掘,但仍發掘清理出大量青銅器,以及金器、玉器、鐵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珍貴文物。最惹眼的是,大中型墓中,多隨葬有精美的漆木器,如鐘磬架子、幾案、豆等。

  考古領隊種建榮介紹,在2號墓中,出土了7只鼎,顯示了墓主人諸侯的身份。最關鍵的是,在墓的槨室東北角發現一只建鼓,鼓柱銅套上刻有銘文“芮公作器”,下面壓著的1件銅戈上亦有“芮行人”的銘文。據此判斷,墓主當為春秋早中期的一代芮國國君。

  3號大墓的獨特之處在于,槨室四壁共有9個壁龕,每龕有1年輕女性殉葬。出土文物中有2件鑄有“芮公”的銅鼎、5镈9鈕的編鐘、大量的車馬器及1件罕見的木格漆繪墻圍與1件漆器。這座墓中未發現任何兵器,由此推測墓主可能為2號墓主人芮公的夫人。

  考古發現的種種跡象表明:這裏是一處芮國後期的都城遺址及墓地。

  遼寧醫巫閭山遼代帝陵

  破解塵封數百年歷史謎團

遼寧琉璃寺遺址出土的石欄板。資料圖片

  據《遼史》等文獻記載,遼代有兩座帝陵(顯陵和乾陵)位于醫巫閭山,但具體位置不詳。前輩考古學家有過推測,卻都無定論。20世紀七八十年代,發現了遼代乾陵的陪葬墓區和兩處遼代建築遺址。

  2014年起,考古隊對位于遼寧省北鎮市的新立遼代建築遺址、琉璃寺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在新立遺址,發現了一組較完整的遼代四合院式建築基址。考古領隊萬雄飛介紹,出土遺物的瓦件絕大多數為綠色琉璃,“證明該四合院建築為一座滿鋪綠琉璃瓦的高等級建築。正殿周圍還出土了大量鋪地花斑石殘塊,這種高級石材一般僅用于皇家宮殿和陵寢建築。”正殿之上還出土了一些玉冊殘塊,有契丹小字和漢字兩套。遺址東側的坡地上出土了一件具有皇家氣派的大型石螭首。通過與遼慶陵的比較,並結合史料綜合分析,專家認為這裏就是遼代乾陵的陵前祭殿。

  在琉璃寺遺址內,考古發現有兩道接近平行的石築護坡墻,把遺址分成階梯式的前、中、後三進院落,在中、後部院落發現大型建築基址。本次主要發掘了遺址中軸線上的兩座建築臺基。發現兩座臺基均為單體建築,其方向完全相同,兩者一前一後,一上一下,呈前、後殿的布局。再結合其他出土文物等考古遺跡綜合判斷,考古學家認為琉璃寺遺址很可能就是遼顯陵的陵寢建築址。

  考古隊還搶救性地發掘並確定了洪家街墓地是遼代大丞相耶律隆運(韓德讓)的家族墓地,這是遼乾陵的重要陪葬墓地之一;小河北墓地是齊國王耶律隆裕的家族墓地,也是醫巫閭山遼代帝陵的重要陪葬墓地之一。(記者 李韻)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頤和園十七孔橋現“金光穿洞”美景
頤和園十七孔橋現“金光穿洞”美景
牡丹江“雪堡”開園迎客
牡丹江“雪堡”開園迎客
第二十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迎客
第二十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迎客
趕制宮燈迎新年
趕制宮燈迎新年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389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