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新疆七角井:最後一戶人家守護荒漠林23載
2018-11-22 09:53:22 來源: 新華網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新疆哈密市七角井鎮七角井村的老村一角(11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孫哲攝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22日電 題:新疆七角井:最後一戶人家守護荒漠林23載

  新華社記者孫哲、阿曼

  新疆東天山腳下,呼嘯的寒風將木門敲打得陣陣作響。吃過早飯,護林員羅玉兄與丈夫趙金閃穿好衣物,便扶起摩托車駛出七角井村口。

  倒塌的院墻、枯死的白楊、只剩殘缺桌椅的教室……人居生活的痕跡四處可見,一路卻不見冒起炊煙,唯有愈發模糊的犬吠。

  “他們全搬走都快20年啦!”羅玉兄説。地處百裏風區的七角井,每年有超過200天的大風天氣,不僅沙塵遮天蔽日,還會將莊稼“一掃而空”。1995年起,當地政府陸續組織不堪其擾的村民搬遷,只剩羅玉兄夫婦倆看護附近脆弱的荒漠植被恢復區。

  七角井也曾繁華過。上世紀60年代,天山南北的建設轟轟烈烈。臨近要道蘭新公路,又“坐擁”豐富的湖鹽、元明粉等資源的“彈丸之地”哈密七角井鎮,鼎盛時吸引了上萬人在此。

  在新疆哈密市七角井鎮七角井村的老村附近,趙金閃在修復荒漠林圍欄(11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孫哲攝

  “早先周邊的胡楊林茂盛高大,但一段時間裏缺乏管理,不少人亂砍濫伐、過度放牧,荒漠林越來越稀疏。”53歲的羅玉兄回憶,當時村民對脆弱的環境缺乏保護,時常砍下紅柳取暖或家用。

  大環境注定了七角井的荒蕪。鹽化廠終因資不抵債破産,國道也悄然改線,惡劣的環境讓太多人厭倦了這裏,全村300多人也紛紛遷走。而見識了林區毀壞的惡果,羅玉兄與丈夫選擇成為護林員,開始看護5054公頃的荒漠林。

  一路顛簸,寒風正如刀割。摩托車不及之處,兩人便頂風步行,拿出鐵絲、鐵錘等工具對損毀的防護網加固。圍欄內的胡楊、梭梭隨風搖擺,好似向兩人“招手致敬”。

  “今天晴,有大風,我們去林區巡護……”回到家中,羅玉兄在爐邊溫暖凍僵的手指後,便開始記錄。環顧她家四周,都是舊桌椅、硬板床、土墻……這裏是哈密8個護林站中條件最艱苦的,長期缺電缺給養不説,一戶戶熟人遷走,夫婦倆更得克服孤獨。“每天你望我,我望你,不過久了也就習慣了。”趙金閃説。

  這是在新疆哈密市七角井鎮七角井村的老村拍攝的羅玉兄(左)與丈夫趙金閃的結婚照(11月2日攝)。 新華社記者孫哲攝

  即使是戈壁中亮起的孤燈,也在竭力影響他人。七角井背後的群山之中,是牛羊轉場避寒的“冬窩子”。冬日裏,樂善好施的夫婦倆總會備好茶飯。久而久之,他們家成了往來哈薩克牧民的“驛站”。

  “要看好牛羊,不能進入保護區放養。”“碰到受傷的黃羊,要向我們及時報告。”圍坐在火爐邊烤火時,夫婦倆不忘給朋友們“上課”,生態保護意識也漸漸深入牧民心中。在羅玉兄的推薦下,53歲的哈德力汗·阿布德哈帕爾也被吸納為兼職護林員。

  近年來,當地不斷加強荒漠植被監管。沒了伐木聲,散養的牛羊不見蹤影,生態環境也得以改善。“有的紅柳長得跟房子一樣高,駱駝刺、梭梭的幼苗都冒尖了。”趙金閃説,荒漠植被密度越來越大,近幾年再無碰到此前嚴重的沙塵天,黃羊、狼等野生動物也時有遇見。

  任歲月如何變遷,夫婦倆的“固執”不變。“林子沒人看,就會有人破壞。”他們又主動挑起了看護附近河道、水源地的職責。明年,哈密市林業局將在七角井改建管護站,夫婦倆的居住條件將大為改善。

  “我們打算站好這班崗,卻不希望是最後一班哨兵。”羅玉兄説。

+1
【糾錯】 責任編輯: 邱麗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漠河迎來入冬最低溫
漠河迎來入冬最低溫
山火肆虐後的天堂鎮
山火肆虐後的天堂鎮
蜂鳥戲花
蜂鳥戲花
探訪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探訪陜西歷史博物館館藏文物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1326112375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