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一吻38年的“廬山戀歌”
2018-10-12 10:40:48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一吻38年的“廬山戀歌”

  《廬山戀》、廬山戀電影院及背後的改革壯歌

  ▲展示電影《廬山戀》拍攝情形的資料照片。新華社記者遊雲谷攝

  來到江西廬山,很多遊客都會選擇去一座獨特的電影院,觀看一部獨特的電影——《廬山戀》。這部改革開放以來的首部“吻戲”已在廬山持續熱播38年,創造了“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波濤翻滾的雲海、飛流直下的瀑布、微波蕩漾的湖水、異域風情的建築……美的自然、美的愛情和美的時代鑲嵌于一處,完美契合了改革開放之初那個激情澎湃、萬象更新的時代,這部電影曾讓億萬國人如癡如醉,大批觀眾因此將廬山視為此生必遊的浪漫目的地。

  三十多年過去,當年看《廬山戀》的小孩,如今已為人父母;當年一起看電影的小情侶,已經成為爺爺奶奶。這部寄托著整整一代人情懷的電影,仍然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觀眾一探究竟,隨劇情起伏忽悲忽喜……

  38年過去,許多人站著也要看完

  初秋夜晚的江西廬山牯嶺鎮很是熱鬧,在各個景點轉了一天的遊客涌到了鎮子上,本來不大的小鎮顯得擁擠起來。

  距離晚上7點電影開場還有40多分鐘,就有二十多位觀眾等候在廬山戀電影院門外,操著不同地方的口音聊天打發時間,有青年學生、年輕夫婦、一家三口,也有祖孫三代。6點半以後,在唯一的售票窗口前,人們排起了長隊,售票窗口上用紅字醒目標注著“迴圈放映、不清場、不對號入座”。

  廬山戀電影院所處的是一棟古老的西式建築,前身為建于1897年的基督教協和禮拜堂。20世紀30年代,蔣介石、宋美齡經常從距此不遠的美廬別墅出發來此做禮拜。20世紀60年代,這裏被改為電影院,20世紀90年代被命名為“廬山戀電影院”。

  上海電影制片廠1980年出品的《廬山戀》是新中國第一部風景抒情故事片,也是改革開放後我國公映的首部帶有“吻戲”的愛情電影。故事選擇了風景優美且政治色彩濃厚的廬山,講述“文革”結束後的第一個秋天,華僑少女周筠回國觀光,在廬山邂逅自學英語的青年耿樺,隨後兩人之間發生的曲折愛情故事,把人物命運同時代發展結合了起來。

  走進影院大廳,如同進入了電影《廬山戀》的小型展覽館,入眼就是一整面墻的男女主人公的泳裝劇照。一幅“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被裱好挂在進門的左手邊,四面墻上展示了導演、編劇、主演等詳細介紹。年代久遠的錄影帶和老照片、用壞了的電影拷貝、原版劇本……沿墻的展櫃裏都是與影片有關的歷史資料,不時有觀眾駐足觀看。

  大廳一角,工作人員正售賣爆米花。“爆米花是近兩年設的,在盡可能保持影廳原始風貌的前提下,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做了一些改良。”電影院經理錢一粟説,最早的時候觀眾席是木質長條板凳,後改為木質單人板凳,上世紀90年代改為沙發座,1998年把最後一排改造成了10對情侶座。

  電影快開場了,人們陸續穿過木質的影廳大門就座,內部裝修風格依稀可見上世紀電影院的痕跡。幾分鐘內,360個座位就沒有空余了。因為迴圈不清場,二三十位觀眾站在最後看完了整部電影,來自江蘇的吳應華就是其中一位,他説:“不想等下一場了,這麼多人一起更有氛圍。”“除了隆冬以外,晚間第一場總是爆滿的狀態。”錢一粟很是自豪。

  放映機房裏,從業32年的放映員錢金炎透過小窗口,掃了一眼坐得滿滿當當的觀眾席,在兩臺一人多高的老式膠片放映機中間忙碌著。錢金炎説,雖然2012年開始,影院與時俱進增設了數位放映機,但是仍堅持每周放映一至兩場膠片版電影。

  觀影時,隨著情節的起伏變化,觀眾們被主角們的喜怒哀樂牽動著。男女主角甜蜜相處時,現場不時爆發出哄堂大笑;當兩人感情遇到阻礙時,一些觀眾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淚水。

  誰也無法否認,這是一部難以復制的優秀作品。錢一粟説,《廬山戀》1980年在全國公映,當年觀影人數超1億人次。在1981年第四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廬山戀》憑借觀眾的近百萬張選票雄踞榜首,被評為最佳故事片。2002年,世界吉尼斯英國總部正式授予電影《廬山戀》“世界上在同一影院連續放映時間最長的電影”吉尼斯世界紀錄。截至目前,《廬山戀》已在這家電影院放映超過4萬場,累計超過700萬人次觀影。

  “38年前票價是2毛錢一張,隨著時代發展,慢慢地從1元、5元、8元、12元漲到了如今的35元一張。”在電影院售票34年的吳瓊華説:“三十多年來,幾乎所有觀眾看完電影後,都是笑瞇瞇地走出大門,我也很有成就感。”

  有人前來是為了重溫與懷舊。59歲的武漢居民董澤群説:“這部電影剛出來的時候我21歲,那時候娛樂活動不多,我反覆看了很多遍,拍得很真實,我們那個年代就是這樣。再看這部電影,實質上是看一段歷史,在我心裏沒有電影能取代《廬山戀》。”

  還有人是為了電影慕名上山。“影片公映時還沒我呢!當時的時代背景造就了這一對戀人,這份感情很純粹,尤其是女主角後來又回到廬山堅守這份感情。看了感覺滿滿的少女心。”1994年出生的安徽女生代旭挽著媽媽説:“三十多年前,媽媽像我這麼大的時候看過這部電影,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們這次專程為了看這部電影上山,順便遊覽電影裏的自然風光。”

  也有人原本不抱期待卻收獲了感動。電影散場後,來自河北的25歲的郭仙久久沒有緩過神來,眼眶泛紅的她説:“本來以為很無聊,畢竟是老電影,看完卻意外覺得很感人。”

  “原來生活可以這麼多彩,戀愛可以這麼浪漫地談”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全國的名山大川中,長江岸邊、鄱陽湖畔的世界遺産地廬山有其無與倫比的魅力。詩文名家1500余人登臨廬山,歷代文人在此留下了16000多首名篇佳作。這裏不僅有秀美旖旎的風光,深厚的文化底蘊,對于普羅大眾來説,還承載了一代人對于那個年代愛情的回憶。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解放思想,中國對世界敞開大門。中國電影緊跟時代步伐,開始豐富多彩,個性彰顯,傳遞積極、昂揚、熱情和開放的精神。上海電影制片廠黃祖模導演的《廬山戀》就在此時誕生。

  連衣裙、喇叭褲、蛤蟆鏡、大波浪長發,甚至還有泳裝……女主人公周筠在片中是一位來自大洋彼岸的華僑。有影迷統計過,她在影片中平均每3分鐘換一套衣服,幾乎每一組鏡頭都變換著不同的時裝,許多穿著搭配至今看來仍然非常時尚,對于三十年前的人們來説更是新潮。

  這部影片讓許多中國青年突然明白:原來廬山這麼美麗,原來有這麼漂亮的衣服,原來戀愛可以這麼浪漫地談……

  “看到女主角的裝扮,覺得眼花繚亂、非常新奇,竟然還可以這樣生活!”今年57歲的廬山居民吳惠回憶當年觀影後的“衝擊”,在她印象裏,那時候人們穿的基本是以黑白灰藍為主色調的衣服,款式也比較單調。“看到電影裏周筠的發型,我也偷偷去燙了頭,結果被我媽媽拿著剪刀追著剪。”吳惠大笑著説。

  影片中,那浪漫、純潔而含蓄的愛情,成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其中,最“石破天驚”的一幕,莫過于周筠對耿樺的傾心一吻,正是這一吻,打破了改革開放後“中國銀幕無吻戲”的歷史。那是在初次邂逅5年後,兩人在廬山再次相逢,同遊玉淵潭。周筠見木訥的耿樺和自己在一起還是很拘謹,便説:“孔夫子,你就不能主動一點嗎?”見對方仍無動于衷,周筠就摟著他的脖子,在他的臉上輕輕吻了下去。

  這一吻,在當時的中國可謂“驚世駭俗”。“我那時候從技校畢業剛工作,20多歲沒有戀愛過,看了覺得太震撼了。用現在的話説,簡直太‘前衛’了。”董澤群感嘆道。

  這一吻,或多或少影響了一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從《廬山戀》電影院放映員崗位退休多年的吳惠,仍然清晰地記得這部電影帶給她的勇氣,“過去多是男孩子追女孩,原來女孩子追男孩子也可以啊。”

  1981年,在影片插曲《啊,故鄉》的歌聲裏,吳惠與同為電影放映員的愛人楊霖第一次見面,相見第一天吳惠就對這個俊俏憨厚的大男孩動心了。楊霖像極了電影裏耿樺的內向羞澀,朝夕相處下早就對吳惠有好感,卻只敢擱在心裏。

  “我受到了電影裏大方開朗的周筠的影響,覺得既然是一見鐘情,那就大膽表達。”吳惠説,父母看她到了婚嫁年齡催她相親,情急之下,她壯著膽子跟楊霖説:“你跟我回家幫我演一個角色,演我男朋友。”最終促成了這一段浪漫情緣,兩人風風雨雨中攜手走到今天。

  這部電影也啟蒙了許多人的休閒消費觀,同時也為廬山旅遊産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曾親歷《廬山戀》拍攝工作的廬山學者王炳如説,上世紀80年代以前,廬山接待的多以勞模療養為主;1980年《廬山戀》上映的當年,廬山的遊客創有史以來最高紀錄,出現了罕見的遊客無處可睡,只得露宿街心公園的情景。

  上廬山體會“廬山戀”成為青年們的時髦追求,許多人不遠千裏而來,有些人甚至自帶幹糧上山,就是為了模倣男女主角的造型,拍下幾張遊客照留念,實現他們對愛的憧憬、對美的追求。

  王炳如回憶説,《廬山戀》拍攝的時候,正是深圳特區起步的時候。在此前“樣板戲”佔主導地位的歲月裏,《廬山戀》脫穎而出,宛如一只“報春花”,使人們的精神為之振奮,爭看《廬山戀》的熱潮在全國掀起。

  這部影片的忠實“粉絲”、湖北省直機關幹部關向東説,改革開放後,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和追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熱情同時被激發出來,全國人民充滿了理想,鼓足了幹勁。可以説,沒有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沒有藝術家的熾熱情懷,就沒有《廬山戀》這種政治性強、思想性深、藝術精湛的經典影片。“身處新時代的億萬觀眾,更加渴望看到自己的生活和身影,看到自己奮鬥的艱辛和勝利的喜悅,看到自己的命運受到關注和譜寫”。

  即便到了今天,對于許多來到廬山的遊客來説,在廬山戀電影院看一場《廬山戀》,已成為必選項目。據廬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統計,平均每一萬名來山遊客中,有250人會觀看這部電影。

  既是對風景、對感情的戀,也是對祖國的戀

  碧波萬頃的鄱陽湖,一望無際;水天一色的地平線上,一輪紅日冉冉升起;浩渺的湖面,金波點點。一對男女青年——周筠和耿樺奔進廬山含鄱亭,他們憑欄遠眺,望著祖國壯美的景色,情不自禁地用流利的英語放聲呼喊:“我愛祖國,我愛祖國的早晨。”這深情的呼喊穿過雲煙霞霧,在山谷間回響……這是電影《廬山戀》中的經典鏡頭。

  這一幕讓武漢市民羅豐年至今印象深刻,他還記得1980年第一次看《廬山戀》時情景,“當時正值改革開放初期,建設國家和振興中華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口號,也是很多年輕人心中的至高理想。我在18歲這樣懵懂的年紀,遇上了這麼一部風光、愛國、愛情電影,産生了對廬山的向往,人生理想和追求也漸漸形成。”

  這一場牽挂持續了6年。直到1986年,從醫學專業畢業的羅豐年決定利用假期,實現自己長久以來的夢想——探訪廬山。那時候,旅遊休閒對于許多人來説還是新鮮事物,這也是羅豐年人生第一次旅遊。

  他從武漢登船,順長江而下,暮發朝至九江。“第一次上廬山的那天我印象很深,1986年8月2日,花了幾毛錢從九江坐汽車,沿著讓人‘震撼’的盤山公路,沒想到山上有個有這麼多西洋建築的小鎮。”羅豐年直奔郵局買了印有廬山風光的明信片寄給親朋好友,“《廬山戀》在我們那代人心中,就像廬山一樣,也是有海拔的,很多人都有這份情懷。”

  “到廬山的當晚,我終于踏進了傳聞中的電影院,身處廬山看這部電影,更加身臨其境,那一張小小的電影票我現在還珍藏著。”羅豐年説,那時候廬山旅遊業還沒發展起來,晚上就住在5元錢一晚的山民家裏。白天,相約夥伴遊覽電影裏的廬山風光。

  影片中,周筠和耿樺的愛情基礎是兩句話。周筠:“爸爸説他打了十幾年內戰,不知毀了多少房子,讓我回來多建一些,贖回他的罪過。”耿樺:“我也是爸爸要我選擇這個專業。他説,他參加了摧毀舊中國的戰鬥,要我參加建設新中國的行列。”共同的願望,是他們愛情的原動力。

  “從武漢到廬山腳下,最初坐船要十多個小時,到後來走高速公路4個多小時,如今坐動車只要約2個小時。廬山開通了索道上山最快只需7分鐘。”緣起《廬山戀》,羅豐年因電影相識了數位好友,大家每年相約遊覽廬山,也切身感受到了變化。

  三十多年過去,羅豐年已從他所熱愛的醫生崗位上退休。“在我理解裏,《廬山戀》的戀有感情的戀,還有對景色的戀,對生活的戀,對祖國的戀。我們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青年為這些‘戀’而努力,為之而奮鬥。比如,我在這個過程中,就認識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見證了祖國的發展。”羅豐年感慨道。

  關向東認為,1980年的電影《廬山戀》巧妙地把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匯入對祖國錦繡山川的愛戀,男女之情融入參與新時期國家建設等大背景中,也賦予了這部電影持久的生命力。

  廬山居民陳岌在兒子即將上大學前,特意帶他去看了場《廬山戀》,他説:“我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希望他不忘本。《廬山戀》留住了過去的廬山,也留住了那個時代的中國,希望這種理想和熱情在下一代延續。”

  電影中,男主角耿樺在含鄱口眺望山下寫生時,原來一馬平川的山下,在他的畫紙上變幻成了房屋高聳、鱗次櫛比的景象。三十多年過去,畫紙上的暢想已經變成了現實,山下車水馬龍、樓房林立。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時代潮流浩浩蕩蕩。(程迪)

+1
【糾錯】 責任編輯: 張樵蘇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開幕
第六屆湖南藝術節開幕
黃河壺口出現數百米大瀑布
黃河壺口出現數百米大瀑布
杜尚別掠影
杜尚別掠影
印尼將結束強震及海嘯災區搜救工作
印尼將結束強震及海嘯災區搜救工作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5701123549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