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分類考試綜合評價 高考在“變”與“不變”中進入3.0版
2018-06-09 08:52:39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分類考試 綜合評價 多元錄取

  高考在“變”與“不變”中進入3.0版

  近日,最熱的話題無疑是高考。一方面,作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考試,高考直接關係到今年975萬考生未來學習深造的機會,不僅考生為此全力以赴,努力考出最好成績,而且他們的家人、親朋和師友等給予其各種方式的支援和鼓勵;另一方面,作為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核心機制,高考歷經40多年改革發展,從一定意義上來説,早已被公認為社會公平的象徵,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社會各界為保障高考順利進行,作出積極努力。

  人們對高考的關注中透著一股濃鬱的懷舊之情。在微信朋友圈裏,我們時不時就能看到某人泛黃的高考“準考證”圖片,既有近幾年的,又有年代久遠的,比如1988年的、1985年的,甚至1977年的。其中,有些是當年準考證的實物圖,更多是利用軟件制作的特殊效果圖。後者如果不是有“僅供追憶青春使用”等字樣提示,簡直可以“以假亂真”。與這些高考“準考證”圖片相映成趣的是,其發布者回顧自己當年高考的各類感言。

  這種懷舊與其説是對往日的追憶,不如説是向高考點燃青春夢想的一次致敬。正如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劉海峰所説,高考承載著幾代人的青春與記憶,承載著無數人的夢想與追求,它不但鐫刻著一代代學子永不磨滅的記憶,也鐫刻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砥礪前行的印跡。青島大學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劉恩賢曾把1978年以來的高考制度改革劃分為3個階段,即以“高中會考與標準化考試”為特點的高考改革1.0版(1978—1997 年),以擴招、高考科目設置與命題方式改革為特點的高考改革 2.0版(1998—2009 年),以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為特點的高考改革 3.0版(2010 年至今)。這種劃分勾勒出中國高考制度演進的軌跡。審視高考制度演進的歷程不難發現,它在氣象萬千的中國社會發展變革中,堅守著不變的初心。

  時間、命題方式等在變

  分省定額錄取模式沒變

  高考最顯而易見的變化之一是考試時間。劉海峰介紹説,由于“文革”之後,百廢待興,培養人才時不我待,1977年的高考是在當年12月舉行的,這也是全國統一高考唯一一次在這樣的“特殊”時間舉行。從1978年之後,全國統一高考就穩定在夏天舉行,大部分年份是安排在7月7、8、9日三天。從2003年開始,全國統一高考時間提前一個月舉行,改為6月的 7、8、9日。

  對于命題方式的變化,劉海峰認為總體上呈現由“分”到“合”,再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的變化趨勢。具體來説,1977年,高考分省命題,各地級市評卷。1978年起,實行全國統一命題,分省評卷。1985年,上海率先實施自主命題,之後一些省市跟進,到2004年,單獨命題的省份達到11個,後來最多時自主命題省份達到16個。從2015年開始,高考命題又逐漸向全國統一命題方向回歸,到2018年高考,使用全國卷的省份達到26個。

  劉海峰表示,不論是實行全國統一命題還是實行分省命題,在錄取上都始終秉持“區域公平”的原則,進行分省定額錄取,通過區域配額調控各地考生的高等教育入學機會。

  對年齡、婚姻狀況限制在變

  考入名牌大學的競爭依舊激烈

  不同時期,高考制度對報考年齡和婚姻狀況的限制進行了很大調整。劉海峰介紹説,在恢復高考的前兩年,面對“文革”10年對教育造成的破壞局面,對報考年齡和婚姻狀況放得較寬。雖然根據相關規定,報考者不得超過25歲,部分可以放寬到30歲,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執行得並不嚴格,超過30歲的考生大有人在。1980年以後,對考生的報考年齡在25歲以下和未婚的限制逐漸成為長期執行的制度。一直到2001年,這兩項限制被取消,高考向所有青年和成年人放開,成為一項“終身教育考試”。

  對比高考錄取率不難發現,中國高等教育經過40年發展,正在邁向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具體來説,從1977年恢復高考當年的錄取率不足為5%,攀升到1985年的35%;從2002年約63%躍升到2013年76%,近幾年一直穩定在74%至75%之間,高考錄取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與此相應,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也從極度精英化,到2002年邁入15%的高等教育大眾化門檻,之後,迅速發展,到2016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達到42.7%,當前,中國正在邁向毛入學率50%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

  在高等教育大踏步邁向普及化的同時,也要看到,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然稀缺,特別是進入名牌大學的競爭依然非常激烈。正是因為如此,對很多考生和其家長來説,錄取率大幅提升的背景下,面對高考也很難減輕壓力。劉海峰表示。

  考試內容和科目在變

  總分錄取模式仍未變

  對自己當年的高考,人們的印象通常深刻,甚至多年後對一些科目的題目還記憶猶新。今年高考季,有培訓機構借機推出一款手機應用軟件,使用者只要輸入高考年份和參考省份就可以重溫當年的考試真題,幫助大家集體追憶“激情燃燒的歲月”。而對今年高考的題目,特別是語文作文題目,不僅考場裏的考生在努力作答,分布在社會各行業曾經的考生們也紛紛發表意見,有的闡釋自己對作文理念的理解,有的評價作文命題水準的高低,還有的幹脆直接擼起袖子趕寫了一篇,發在微信朋友圈裏展示一把,引來點讚無數。

  隨著時代變遷,高考內容一直在持續發展演變。劉海峰表示,從高考考試題型發展來看,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部分考題是記憶類的,還經常使用填充題,主要測試考生對知識的再現能力,相對而言難度不那麼高。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英語引入標準化考試,即ABCD選擇題,這種客觀的選擇題題型後來運用到所有科目,並逐步增加了對求同思維、求異思維和邏輯思辨能力的要求。就語文高考作文命題而言,發展變化非常大:剛開始恢復高考那幾年,多是要求考生寫記敘文或讀後感之類的文章;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讓考生根據相關材料作文的命題一度很流行;近年來,作文命題呈現多樣化趨勢,從知識立意,走向能力立意和素質立意。

  從考試的科目來看,40多年高考也歷經多次變化。1977年恢復高考之時,考試劃分為文、理兩科,每科各考4門,後來文科考試增加到6門,理科考試增加到7門。1999年,高考科目發展為“3+X”即對考生進行語文、外語、數學(即“3”)必考科目考核,此外,讓考生從政治、歷史、地理、化學、生物、文科綜合、理科綜合、文理大綜合中選考1至2門(即“X”),並在實踐探索後逐漸固定為“3(語文、外語、數學)+2(文科綜合、理科綜合)”。2014年,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進行高考綜合改革試點的上海、浙江實行文理不分科的“3+3”科目模式,即除了語文、數學、外語3門必考科目之外,考生可從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中自主選擇3科。在劉海峰看來,上述舉措雖然可以歸入高考科目改革范疇,但是達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綜合改革效果,因為它與中學的教學組織形式、高校招生的科目要求、不同選考科目成績的等值和換算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可以説是恢復高考40年來改革幅度最大、影響也最深遠的一次改革。

  劉海峰同時指出,雖然高考制度包括考試科目等經歷了諸多變化,但是以不同科目分數相加的總分錄取模式始終沒有變。高考制度的精神或靈魂是公平,公平競爭、擇優錄取是高考制度的根本,社會對高考最大的期望之一就是公平公正,而“分分計較”的總分錄取模式就是高考公平性最直觀體現之一,因而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支援。(記者 張保淑)

+1
【糾錯】 責任編輯: 徐宙超
相關新聞
  • 2018全國高考今落下大幕 多省份公布放榜時間
    今天,隨著江蘇、海南等地結束最後一日的考試,2018年全國高考也隨之落下大幕。結束了緊張的考試,接下來不少考生和家長都很關心,高考成績何時發布?閱卷要如何保障信息安全?填報志願有啥新特點?
    2018-06-09 07:18:06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全國部分地區2018年高考結束
全國部分地區2018年高考結束
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新華社國內照片一周精選
甘肅山丹馬場駿馬奔騰 場面壯觀
甘肅山丹馬場駿馬奔騰 場面壯觀
旅馬大熊貓的馬來西亞“奶爸”
旅馬大熊貓的馬來西亞“奶爸”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0766112296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