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尊重規律,才能培養出靈魂豐滿的人
2018-05-29 07:55:15 來源: 揚子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尤小平

  校長檔案

  尤小平,南京市第一中學校長、江蘇省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1984年畢業于蘇州大學數學系,歷任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金陵中學副校長和黨委書記。先後榮獲南京市優秀青年教師、南京市十佳青年教師、南京市數學學科帶頭人、南京市“陶行知”獎、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中青年科學技術帶頭人等榮譽稱號。現為江蘇省中學數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南京市中學數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數學教育”方向碩士研究生導師和中國數學奧林匹克高級教練。

  什麼樣的教育能幫助學生真正發展自己?什麼樣的教育能在學生身上打下拼搏奮鬥的烙印?什麼樣的教育能教會學生直面未來的挑戰?……揚子晚報記者來到剛剛過完110歲生日的南京一中尋找答案。在南京一中校長尤小平看來,適合的教育要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未來人才的需求。

  校長眼中 “適合的教育”

  “適合的教育”是面向學生因材施教,是面向未來人才需求的教育。

  啃麵包喝涼水,“化學小子”衝進清華大學

  張靖陽是南京一中2017屆“崇文班”的畢業生。因為在一次講座中聽到了南京一中在化學競賽培訓方面的傳統和特色,中考時張靖陽執意選擇了報考一中。而南京一中果然沒有讓他失望,從拼競賽開始,張靖陽享受到很多“特殊關照”。比如學校為他單獨開放實驗室,由實驗老師和化學任課老師親自指導實驗。給競賽生開假條,讓他們安心備考。競賽結束後,學校安排老師給競賽同學進行單獨1對1輔導,幫他們快速恢復高考實力。

  “張靖陽癡迷化學的故事現在還在校園裏流傳。”尤小平對這個刻苦的小夥子印象深刻,“在南大集訓期間,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張靖陽一般帶著麵包去實驗室。最忙的時候,他甚至沒時間跑下樓打熱水,就著冷水啃麵包。還有一次,張靖陽放學後遲遲沒回家。老師跑到教室查看才發現,他一直在教室自習,對下課鈴聲渾然不覺。你看,當一個學生真正喜歡一樣東西的時候,他是多麼投入。所以説,興趣是好的老師。”人稱“化學小子”的張靖陽獲得了全國化學奧賽一等獎,並最終敲開清華大學的大門。

  仰望星空的少年,捧回國際天文奧賽冠軍

  在和尤小平校長聊天的過程中,有一個堪稱“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真實案例讓記者忍不住點讚。該校2018屆學生韋傳鈺在第22屆國際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了高年級組一等獎及最佳觀測獎。無論是在自己家的樓頂,還是在紫金山天文臺位于盱眙的觀測站,這位少年總是樂此不疲地忙著“追星”。這個看似不務正業的愛好卻是南京一中的特色項目。

  南京一中有一個天文臺,那是全國第一個中學生天文臺,多少屆一中學子在那裏留下了“仰望星空”的美好回憶。韋傳鈺從小就對星空以及宇宙萬物運作規律十分著迷。他的父母非常支援,給他添置了望遠鏡、錄影機等觀測設備。而他真正進入研究天文的正軌則是到南京一中、加入學校天文社團“望星會”以後。韋傳鈺告訴記者,他的理想目標是南京大學天文學專業,以後從事研究工作。

  “天文觀測時間長,經常要到野外進行,沒有足夠的毅力,是沒辦法堅持下來的。”尤小平説,事實證明,興趣是最大的動力,但是光有興趣還不夠,真正的成功還需要有拼搏的精神。

  堅持做志願服務,他當選“江蘇好青年”

  一所學校裏學霸雲集固然令人羨慕,但是如果這所學校裏學生的精神特質裏擁有高潔的品格,則更值得點讚。比如,南京一中青年志願者協會主席池顯辰就是一個熱心公益、富有擔當的好少年。在他的策劃與組織下,一中“紅心願”“沁蓓蕾”“博雅頌”“光之語”“動車組”“北極光”“寸草心”等7支學生志願者服務隊活躍在南京各個角落,一年參與志願活動六十余次,讓千余人次的學生感受到志願的力量。“南京一中每年都舉辦35公里慈善行走活動,其他同學走一遍,池顯辰則要走兩遍。”尤小平記得很清楚,“為了確保慈善行走順利進行,池顯辰提前三周就騎車去勘探路線。沿途哪裏有洗手間,哪裏可以作為休息區,他都一一標記在地圖上。而這些工作都是他主動地、默默地去承擔的。”

  不久前,池顯辰當選“2017江蘇好青年”,是南京唯一入選的中學生。當榮譽紛至遝來時,池顯辰卻保持著一貫淡然的笑容:“年輕人為社會貢獻力量,是一種責任。”

  他的教育觀點

  用課程引導學生發現興趣

  無論是張靖陽、韋傳鈺,還是池顯辰,他們的成長故事都説明每個孩子的成才的途徑和方式沒有確定的指向。尤小平認為,“適合的教育”要面向學生、因材施教。而不是按照統一的理想、統一的規格、統一的標準,以分數作為唯一標準來評價所有的學生。“一方面教育要適合學生的個性、興趣和特長的發展,另一個方面教育要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

  據了解,南京一中根據學生需要,個性化成長來開課程,從學生的角度換位去思考。學校開設了30多門校本課程、30多個社團,每年組織一係列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學生發現興趣、發展特長。高一新生選擇一個感興趣的社團,算“必修課”,與學分掛鉤。學生甚至可以自己申請成立一個新的社團,招聘社員。

  讓“奮鬥”成為終身發展的動力

  有了興趣愛好,就需要為之拼搏和努力。尤小平説,“適合的教育”需要培養學生拼搏、奮鬥的品質,還要錘鍊學生堅持和堅守的意志。學校有一項堅持多年的活動——35公里慈善行走。“學生們敢于挑戰自我,同時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傳播大愛。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得到了磨煉,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拼搏奮鬥的精神影響了一批又一批學子。張靖陽的學長,一中另一位“化學大神”范志遠同樣是憑著一股子鑽研的精神摘得全國化學奧賽決賽金牌。韋傳鈺則是“堅守”的典型。與其他理科競賽相比,天文奧賽少了很多功利的色彩,興趣讓韋傳鈺堅持下來了。尤小平認為,“像這樣專業素養極佳的學生,不會被埋沒,相信未來會受到心儀高校青睞的。”

  面向未來的教育不能只用分數衡量

  在尤小平校長看來,教育還有一個重要方向,就是面向未來。“今天的教育是為學生未來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做準備的。目前教育中死記硬背、機械重復的東西太多,這些以後都會被機器所代替。適合的教育應該是一種創新的教育,能體現新時代特點、滿足新生活需求、應對新技術挑戰的教育。用過去的經驗和方式培養現在的孩子,是不能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

  “如果還以成績作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適合的教育就失去它本身的意義。比如南京一中旨在培養拔尖創新後備人才的‘崇文班’,就開設了一係列‘非高考’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長遠發展無疑是有深層作用的。”尤小平認為,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將來會更受青睞。

  校長談“適合的教育”

  不浮躁不功利,會得到期待的結果

  什麼是適合的教育呢?尤小平認為:“‘適合’是指教育方式、方法要符合孩子成長發展的規律。每個孩子成才的途徑和方式並沒有確定的指向,教育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式、方法。適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

  尤小平非常欣賞葉聖陶在《教育是農業》中把教育比作“種莊稼”這樣一種描述:“給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適的條件,他們能自己發育、自己成長。”“教育要用心經營,需要遵守教育的規律和常識,耐得住時間的考驗。”尤小平校長認為,教育不能“急”,學校文化的形成,學生和教師的成長都需要磨礪和積淀。“不浮躁、不功利,最終一定會出現我們期待的結果,我們的孩子不僅分數優秀,才華出眾、能力突出,而且靈魂也很豐滿。” 通訊員 黃侃 記者 李晨 王璟

+1
【糾錯】 責任編輯: 成嵐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蝸牛“蔓”步
蝸牛“蔓”步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增
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增
海南航空開通天津至溫哥華直達航線
海南航空開通天津至溫哥華直達航線
青島,幸福之城
青島,幸福之城

0100200201100000000000000111995111229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