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想引領新征程
紅色足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共一大會址、嘉興南湖革命紀念館到西柏坡七屆二中全會舊址,從沂蒙老區到湘江戰役紀念園……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跡”遍及大江南北。
5月16日起,新華社開設“新思想引領新征程·紅色足跡”專欄,以融合報道方式追尋習近平總書記的“紅色足跡”,重溫紅色聖地革命歷史,反映幹部群眾傳承紅色基因、改變當地面貌、改善民生福祉的生動實踐。

閱讀全文

黨的百年輝煌歷程中,西柏坡是一個耀眼的紅色地標。
  1949年3月23日,黨中央從西柏坡動身前往北平。毛澤東主席説:“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
  2013年7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在同當地黨員幹部群眾座談時鄭重表示:“黨面臨的‘趕考’遠未結束。”
  在西柏坡,“兩個務必”的諄諄告誡,穿越時空,回響激蕩;“‘趕考’遠未結束”的諄諄教誨,呼應時代,催人奮進。

“趕考”,永遠在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河北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src=https://vodpub1.v.news.cn/yhfb-original/20210527/9fe3c795-3d09-41ca-989e-e8357a46f627.mp4&playType=0

新中國從這裏走來——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中共中央曾在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平山縣西柏坡辦公,指揮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如今,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裏,追尋紅色足跡、緬懷革命先烈、重溫革命歷史。

《卜算子·咏梅》鼓勵人們要有威武不屈的精神和革命到底的樂觀主義精神,一起來聽聽青年人朗誦這首詞吧。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柏坡,參觀了西柏坡紀念館、毛澤東舊居、中央軍委作戰室、七屆二中全會舊址。他表示,西柏坡我來過多次,每次都懷著崇敬之心來,帶著許多思考走。對我們共産黨人來説,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多重溫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的偉大歷史,心中就會增添很多正能量。
  作為一名西柏坡紀念館的講解員,袁晶不斷創新宣講形式,努力傳承好紅色基因。

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踏著皚皚白雪來到河北省阜平縣走訪看望困難群眾,在這裏向全國發出了脫貧攻堅的動員令。阜平位于太行山區。以阜平為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是我黨我軍在華北敵後創建的第一塊抗日根據地。這片熱土上的紅色故事,激勵著阜平人民奮勇前行。
  作為紅色文化的傳承者,晉察冀邊區革命紀念館的“90後”講解員盧智華致力于“因人施講”。面對青年人,她會如何講解紅色故事呢?

戶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所在地,大別山腹地。革命戰爭時期,不足10萬人的新縣為革命獻身5.5萬人;鄂豫皖蘇區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
  “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蘭考,焦裕祿精神誕生地。20世紀60年代,“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裏帶領群眾種泡桐、除“三害”。雖然僅在蘭考工作了475天,焦裕祿卻在群眾心中鑄就了永恒的豐碑。
  巍巍青山,唱不盡英雄讚歌;滾滾黃河,淘不完英雄故事。站在發展新起點上的河南,通過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譜寫新時代絢麗篇章。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河南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src=https://vodpub1.v.news.cn/yhfb-original/20210526/bad8a0b7-77f9-47c4-b68b-c29a4e1bf475.mp4&playType=0

河南蘭考,一個共産黨人的精神地標。如今,焦裕祿已逝世50余年,但他的精神依然令人感動。

28年來,焦裕祿同志紀念館講解員董亞娜專注于講好焦裕祿故事、弘揚焦裕祿精神,多次圓滿完成重要講解任務,用自己的青春與奮鬥詮釋著焦裕祿精神。

鄂豫皖蘇區是中國共産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領導創建的根據地之一,是僅次于中央蘇區的第二大革命根據地,誕生了多支紅軍主力,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許多革命文物被珍藏在位于大別山區的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內。在這裏,“90後”講解員韓蘭用自己的青春視角傳承著紅色基因。

山東是革命老區,底蘊深厚的傳統文化與紅色基因疊加,造就了這方熱土奮勇向前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來山東考察調研,重溫沂蒙老區崢嶸歲月,要求發揚“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他強調,切實把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不斷取得高品質發展新成就,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牢記殷切囑托,山東上下不斷改革創新、銳意進取,齊魯大地生機盎然。

生死與共的磅薄偉力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山東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ebeac7f594794875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地處沂蒙山區的沂南縣是一片紅色熱土,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被譽為“山東的小延安”。沂蒙紅嫂肩抗“火線橋”、乳汁救傷員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在沂蒙山區,傳承紅色基因不僅是銘記歷史,也正在成為人們幹事、創業的生動實踐。

1940年6月,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從晉東南轉至沂蒙抗日根據地時,恰逢中國共産黨建黨19周年。為了向黨的生日獻禮,該校兩名學員在二十分鐘內創作出了一首紅色歌曲——《跟著共産黨走》。此後,這首歌在全國各地廣為傳唱,激勵著人們團結抗日。

逶迤八百裏沂蒙,巍巍七十二崮,曾有百萬人民擁軍支前,十萬英烈血灑疆場。如今,軍民水乳交融、生死與共鑄就的沂蒙精神在接續傳承。讓我們一起跟隨“90後”講解員杜伊霏走進位于山東臨沂的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感受無聲處的烽火歲月。

巍巍寶塔,滔滔延河——延安,革命聖地。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産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
  紅色沃土,崢嶸史詩——照金,軍民魚水情深。20世紀30年代初,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奮進新時代,牢記總書記囑托,陜西各地老區人民以延安精神滋養初心,以革命精神和優良作風淬煉靈魂,不斷汲取前行的智慧和力量。

巍巍寶塔 初心永照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陜西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3ef6ea30cc65c4d8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從1935年10月落腳陜北時,中央紅軍僅剩7000余人,到1948年3月黨中央離開時,人民軍隊兵力已達280萬,解放全中國勝利在望。奧秘究竟何在?在革命聖地延安,我們從黃土高原的山梁溝峁間,從流淌過歲月的舊址文物間,從革命老區的幹部群眾間,尋找到歷史的答案。

《回延安》是著名詩人賀敬之的經典作品之一,發表于1956年。這首詩抒寫了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時喜悅的心情,讚頌了延安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偉大貢獻和新中國成立後的巨大變化,表達了對延安無限的熱愛。

在延安城西北方向約五公里的楊家嶺革命舊址裏,巍然矗立著一座莊嚴的中央大禮堂。1945年,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這裏召開。這是中國共産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裏召開代表大會。“90後”馬濤正是這裏的一名青年講解員。作為土生土長的延安人,她從小就聽著革命先輩的故事長大,也想將家鄉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湖南,中國革命的重要紅色沃土,孕育了豐厚的先進文化,涌現出無數救國救民的仁人志士。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湖南考察調研,重溫革命歷史,感悟紅色文化,擘畫發展藍圖,勉勵大家從光輝歷史中汲取實事求是、砥礪奮進的精神力量,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三湘兒女牢記殷殷囑托,不斷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在實現高品質發展道路上步伐堅定。

實事求是,從這裏走來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湖南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e760e8b22f19eae0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湖南韶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故鄉。他在這裏創建了中國共産黨最早的農村支部之一,也寫下了“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詩句。這是一方英雄的土地:1500余人為革命獻身,144人被認定為革命烈士。這也曾是一方貧瘠的土地:山脈虎踞龍盤,山谷溝壑眾多,偏僻艱苦。如今,韶山以紅色精神為底色,以紅色資源為依托,實現了“日月換新天”的發展。

《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今天,我們邀請湖南大學的師生一起重溫這首詞,感受其中所蘊含的革命精神。

韶山,不僅是毛澤東的故鄉,也是他青少年時期生活、學習和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這裏曾創辦了20余所農民夜校,這裏建立起中國農村最早的黨支部之一中共韶山支部……

86年前,貴州遵義,中國共産黨人在最危急關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實現從挫折中奮起的“偉大轉折”。
  6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遵義調研考察,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雄關漫道真如鐵”,歷史煙塵中的一個個紅色印記,講述著“偉大轉折”的驚心動魄;“而今邁步從頭越”,時代答卷中的一次次艱難求索,凝結著“轉折之志”的憧憬期待。

“轉折之城”,滿滿“轉折之志”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貴州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e46868949149d51c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1934年底,中央紅軍進入貴州境內,1935年初強渡烏江後,攻克黔北重鎮遵義,1月15日至17日,紅軍在這裏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當時具有決定意義的軍事和組織問題,即後來聞名中外的遵義會議。

黔北要塞婁山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1935年1月7日紅軍長徵途中佔領遵義。1月9日紅軍從關南發起總攻,迅猛殺上婁山關。這場勝利為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條件。婁山關的第二次戰鬥發生在1935年2月。二渡赤水後,紅軍回師攻佔桐梓,奪取婁山關,二佔遵義城,擊潰和殲滅敵人兩個師又八個團。《憶秦娥·婁山關》一詞描寫了紅軍長徵中徵戰婁山關的緊張激烈場景,表現出了作者從容不迫的氣度和博大胸懷。

“00後”張瑞凝是一名6年級的小學生,同時也是遵義會議紀念館的一名“小小紅色義務宣講員”。她常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大家參觀遵義會議紀念館。她覺得義務宣講是自我學習的過程,希望通過她的宣講,能夠讓更多的觀眾了解遵義會議、傳承紅色精神。

4月25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于廣西桂林全州縣才灣鎮的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園,緬懷革命先烈、賡續共産黨人的精神血脈。
  紀念園所在地,是湘江戰役腳山鋪阻擊戰的戰場遺址。1934年底,為確保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渡江,粉碎敵人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幾萬名紅軍將士血染湘江兩岸。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湘江戰役:“湘江戰役是紅軍長徵的壯烈一戰,是決定中國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歷史事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經點燃就會産生巨大的精神力量。紅軍將士視死如歸、向死而生、一往無前、敢于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的崇高精神,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發揚。

湘江永遠記得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廣西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784130cbd520910d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滔滔湘江水長流,英烈故事永傳揚。今天,在黨的領導下,湘江兩岸各族幹部群眾正不斷汲取長徵精神滋養,走好新時代長徵路。

“90後”的胡雅馨是第一批入園的講解員。紀念館既是她工作的地方,也是她爺爺當年戰鬥過的地方。作為一名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胡雅馨用她的講述,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湘江戰役這段歷史。

這裏,古田會議永放光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不朽篇章點亮了中國革命的燈塔……
  這裏,10萬多人參加紅軍,2.6萬多人參加長徵,到達陜北僅剩2000人,松毛嶺保衛戰、湘江戰役……見證了他們的熱血忠魂。
  這裏,是習近平總書記十分熟悉和牽挂的地方:在福建和中央工作期間,他先後20次來到這裏,親自擘畫發展藍圖;2014年,他親自決策和領導,在古田召開全軍政治工作會議,引領人民軍隊重整行裝再出發。
  “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岩上杭。”進入新時代,閩西老區人民牢記囑托,傳承紅色基因,接續奮鬥,鄉村振興美麗畫卷正徐徐展開。

精神永放光芒 初心照耀未來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福建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535caf015929764a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紅色小鎮”古田鎮位于閩西革命老區福建龍岩上杭縣。1929年,古田會議在這裏召開。如今,走在古田鎮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當年的紅色故事仍然傳頌在當地老百姓的口中,也浸潤在他們心裏。

1991年1月,全國雙擁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賦詩《軍民情·七律》:“挽住雲河洗天青,閩山閩水物華新。小梅正吐黃金蕊,老榕先掬碧玉心。君馭南風冬亦暖,我臨東海情同深。難得舉城作一慶,愛我人民愛我軍。”

90多年前的一場會議,猶如一道劃破暗夜的閃電,照亮了閩西龍岩上杭的小山村,在我黨我軍建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巍巍井岡山,峰巒疊嶂,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在此燎原;
  滔滔于都河,蜿蜒秀麗,中央紅軍在此集結踏上長徵路。
  山河為碑,歷史作證。如今,循著紅色足跡一路在江西井岡山、于都追尋,千裏故地已是舊貌換新顏,這片承載著初心和使命的紅色土地,正奮力書寫新時代的壯麗畫卷。

“山”“河”映初心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江西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1678d9d242df0cfe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西江月·井岡山》這首詞描寫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軍民第二次反“會剿”戰鬥的關鍵一仗——黃洋界保衛戰,熱情歌頌井岡山人民武裝鬥爭的勝利。

于都河畔,長徵渡口。于都縣是中央紅軍長徵集結出發地。1934年10月,中央機關、中央軍委和中央紅軍主力在此集結出發,踏上漫漫徵途。

上海,興業路76號,中共一大會址;
  浙江,嘉興南湖,革命紅船起航地。
  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齡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尋常巷陌的石庫門內醞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會議被迫中斷而轉移,在嘉興南湖一葉小船上繼續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中國共産黨萬歲!”
  兩個具有重要標誌意義的中國革命原點,見證紅色歷史的開篇。
  黨的十九大閉幕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帶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專程從北京前往上海和浙江嘉興,瞻仰上海中共一大會址和浙江嘉興南湖紅船。
  今天,我們透過三組鏡頭,追尋革命火種;在時空交錯中,感念初心歷久彌堅。

從石庫門到南湖畔 初心百年歷久彌堅 ——習近平總書記到過的紅色聖地之上海浙江篇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1a20e72966714fc295a9d816818dc691&vid=199f8127f08668c0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上海市黃浦區南昌路100弄2號距離中共一大會址大約1公里,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也稱“老漁陽裏2號”。100年前,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在這棟石庫門裏,以青春的智慧、勇氣和力量,為未來中國點亮信仰之光。

上海市新漁陽裏6號是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所在地。它與毗鄰的南昌路《新青年》編輯部舊址(原環龍路老漁陽裏2號)相呼應,共同傳承著百年五四精神的火種。

一百年前,13名平均年齡28歲的中共一大代表,在上海尋常巷陌的石庫門內醞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會議被迫中斷而轉移,在嘉興南湖一葉小船上繼續發出鏗鏘有力的聲音:“中國共産黨萬歲!”

1964年,中國共産黨的創始人之一董必武重訪嘉興南湖,寫下了一首名為《清明節遊嘉興南湖訪煙雨樓》的七言詩。如今,這首詩被鐫刻成碑,立于在南湖紅船東面臨水處“訪蹤亭”內。

張一,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她出生在一個“紅船家庭”,父親退休前是一位文保工作者,母親曾經也是南湖革命紀念館講解員。

衛星新聞|紅色足跡桂北行:湘江的見證

衛星打卡,那些流淌“紅色基因”的紅色地標

衛星視角,重溫鐫刻紅色記憶的片片熱土

跟隨衛星,探尋紅色航線
https://player.v.news.cn/api/v1/getPlayPage?uuid=1_2f8bb84377bf417d89a42e771f249688&vid=d328f8f6f956ef493f7f6e673a93af98&playType=0
功能表
01002001001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