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傳媒在線 > 新華社名記者 > 李斌 > 2006年作品

 



  1972年生,鼠頭者也,曾為“武大郎”(武漢大學新聞系)。工作後當過幾個月“農民”(農村組),作為“選調生”,幹過一年半“輿論監督”(新華視點室),其餘歲月包括今天仍“就業”於政文采訪室,從事時政、科技、環保等方面報道。

  如有所長,當屬科技報道。曾兩赴北極(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2004年中國首座北極站記者團成員);1999年至2001年、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獨家或為主的報道佔一半以上;和同事一起合作在2000年掀起了“納米熱”和“基因熱”;曾率先報道關於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克隆大熊貓、中國芯、原子噴泉、人腦記憶“新大陸”等新聞。在科技新聞圈混得長了,被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笑謂“資深記者”。

  所謂代表性報道(包括與人合作)有《決戰納米時代》、《"基因食品"質疑》、《技術黑洞探析》、《留學生直接從政調查》《歸國創業"小灶"現象分析》、《廉租房調查》等等。編著有《2004科技中國》、《你還是你嗎--人類基因組報告》等書。

  2006年作品 ..

2006:中國海洋事業全面推進
冬日裏的生命暖流 一位教師肝功能衰竭之後
"職業教育已列入中南海議事日程"——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之三
“讓所有的孩子念好書”——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之二
"有一流教育,才能成為一流國家"——國務院教育工作座談會側記之一
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
溫家寶到北京黃城根小學看望師生和學生一起上課
誰解蟲草之憂——來自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報告
透視黨建工作新亮點--寫在建黨85周年之際
"中國數學,還要努力"——龐加萊猜想"封頂"人公開演講小記

撥動"宇宙的琴弦"——與國際弦理論大會主席、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對話
向霍金學什麼?
“高考經濟”熱浪襲人
中國院士制度期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關於百年數學難題的四問
大家風範 魅力永存——身邊人講述的王選
一位村支書的“內心世界”——16本日記中的許東倉
包容參與協商 政協大會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縮影
誰解教育之痛--來自教育界的“自畫像”
讓城市與鄉村之間不再遙遠

“十一五”:中國應對十大考驗
基層百姓的聲音,總是讓人怦然心動
(科技大會)自主創新,就在你我身邊
(科技大會)為創新型國家奠基——寫在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之際
(新華視點)九大問題挑戰"創新型國家"
(回訪農民工)中國"着力"破解農民工難題
(回訪農民工)"兄弟姐妹,你們還好嗎?"——新華社記者新春回訪農民工
(科技)誰為自主創新"添把火"?——一項"突破"性技術的呼喚
(新華視點)開局之年看趨勢——歲末年初會議透視
(新華視點)邁向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綱領——"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八大亮點解讀

(中長期科技規劃)創新型國家,"引領"中國未來——寫在"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全文發布之後
(科技)時代呼喚傑出科學家——悼念王選先生
(科技)"不辜負'王選'這個名字"——新華社工作人員追憶王選
(科技)特寫:風範長存天地間——為王選送行
(科技規劃配套政策解讀)為建設創新型國家"鋪路"——中長期科技規劃配套政策"亮點"頻閃
(兩會新華視點)上學•就業•看病——政協委員會診民生"三大難"
(兩會新華視點•鏈結)代表委員"三問"壟斷
(代表委員議政錄)"牛頓為什麼不是中國人?"——政協委員"三憂"創新型國家
(兩會百姓話題)一億多人的"幸福指數"在哪——來自代表委員和農民工的"共同關注"
(代表委員議政錄)30公里一座跨江橋?——政治委員質疑長江"建橋熱"

(兩會百姓話題)警惕壟斷行業危害公共利益——政協委員建言加快壟斷行業改革
(代表委員議政錄)約束性指標,考驗中國政府"執行力"
(兩會連線)"自主創新"滿天飛,誰真誰假?——政協委員"六問"科技部部長
(代表委員議政錄)"不能只出口電視機,不出口電視機播放的內容"——代表委員呼喚增強"中國軟實力"
(代表委員議政錄)行政法規"打架"要打到什麼時候?——政協委員建議完善行政立法機制
(時代先鋒)一位村支書的"內心世界"--16本日記中的許東倉
(時代先鋒)心碑--追記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溝村黨支部書記許東倉(上)
(時代先鋒)心碑--追記河南省林州市柏尖溝村黨支部書記許東倉(下)
(建黨85周年特稿)透視黨建工作新亮點——寫在中國共産黨建黨85周年之際
(科技)三院士縱論龐加萊猜想"封頂"

(新華視點•焦點人物)"把失敗看成常態 把成功當作偶然"——與龐加萊猜想"封頂"者之一、中山大學教授朱熹平面對面
(時政)"同樣的權利,同樣的健康"——溫家寶參加全國兒童預防接種日活動紀實
(經典中國•展望十一五)用科學理論武裝頭腦推動工作--十六大以來理論建設綜述(一)
為創新型國家奠基--寫在全國科技大會召開之際
九大問題挑戰"創新型國家"
新"百家姓"新鮮"出爐"
調查發現,李姓仍為第一大姓
自主創新,就在你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