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傳媒在線 > 新華社名記者 > 李斌 > 2005年以前作品

 



  1972年生,鼠頭者也,曾為“武大郎”(武漢大學新聞系)。工作後當過幾個月“農民”(農村組),作為“選調生”,幹過一年半“輿論監督”(新華視點室),其餘歲月包括今天仍“就業”於政文采訪室,從事時政、科技、環保等方面報道。

  如有所長,當屬科技報道。曾兩赴北極(1999年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員、2004年中國首座北極站記者團成員);1999年至2001年、2004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獨家或為主的報道佔一半以上;和同事一起合作在2000年掀起了“納米熱”和“基因熱”;曾率先報道關於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克隆大熊貓、中國芯、原子噴泉、人腦記憶“新大陸”等新聞。在科技新聞圈混得長了,被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笑謂“資深記者”。

  所謂代表性報道(包括與人合作)有《決戰納米時代》、《"基因食品"質疑》、《技術黑洞探析》、《留學生直接從政調查》《歸國創業"小灶"現象分析》、《廉租房調查》等等。編著有《2004科技中國》、《你還是你嗎--人類基因組報告》等書。

  2005年以前的作品 ..

(北極紀行)特寫:"這些泥巴都是寶貝"——大洋組作業現場素描
(北極紀行)科考花絮:雪龍號上新鮮事
(北極紀行)題:特別傳真
(北極紀行)特寫:"我挺好的"——來自北極科考隊的報道
(北極紀行)題:緣何"退守"白令海
(北極紀行)目擊北極熊
(北極紀行)特寫:北冰洋上的生日
(北極紀行)雪龍號艱難行進
這裡的海冰為什麼這麼"臟"
(北極紀行)"雪龍"號初陷冰海

(北極紀行)我國國産直升飛機首次"亮相"北冰洋
(北極紀行)北極科考隊"幸會"鯨魚群
(北極紀行)"雪龍"號船上"糧草充足"
北極科考花絮:近七成隊員去過南北極地區
(北極紀行)"一切圍着科考轉"——"科技之光"閃耀雪龍船
(北極紀行)雪山伴我行
(北極紀行)雪龍船上集郵熱
北極科考:安全系數知多少——首席科學家陳立奇談北極科考五大變數
雪龍船上有"四多"
北極信箱:中國人和北極

"雪龍"號今天從上海港啟程首航北極
為什麼去北極--訪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陳立奇
(北極紀事)北京黃河站紀事系列文章
決戰納米時代——2000“納米熱”系列報道
大興安嶺"找不着北"?
人類基因組"草圖"繪製完成引起強烈反響
科學家公布人類基因組"工作框架圖"
我國科學家計劃克隆大熊貓
中科院將繼續支持克隆大熊貓研究
我國科學家成功克隆大熊貓胚胎

我國科學家揭示青藏高原臭氧低谷成因
科學家首次發現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
我國發現脊椎動物迄今最早的祖先
我國科學家合成高質量碳納米材料
524名兩院院士評選産生1999年中國和世界各十大科技進展
踏上千里冰原——記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
中國北極科考創下多項"第一"
(北極紀行)8名北極科考隊員暢游北冰洋
我北極科考隊員今天遭遇三隻北極熊
(北極紀行)北極科考蒙受新損失

(北極紀行)北極科考隊飛抵最北點進行作業
特寫:雪飄北冰洋——記北極科考隊建立聯合冰站
(北極紀行)風雨28小時——北極科考隊特別行動紀實
(北極紀行)上冰記
(北極紀行)北極科考隊首次踏足北極海冰
(北極紀行)"北冰洋,我們來了"——我國極地科考首次小艇綜合觀測紀實
(北極紀行)題:白令海緣何"無魚"
新華視點:“第一生産力”為何遭遇尷尬
歷史謎案由來 “從太空肉眼看長城”爭論大事記
確認“肉眼無法從太空看長城”的背後

中國科學家確認“肉眼無法從太空看到長城”
可持續發展:我國技術支撐能“撐”起來嗎?
基因專家質疑“基因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