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口外“大暑船”,國遺傳承上百年-新華每日電訊
首 頁 電子報紙 草地周刊 調查觀察 成風化人 評論 要 聞 綜合新聞 新華深讀 新華聚焦 新華體育 新華財經 新華國際 新華融媒 醫衛健康 品牌説
首頁 >正文
2025

07/23

11:36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椒江口外“大暑船”,國遺傳承上百年

2025-07-23 11:36:54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7版 文化

▲7月22日,漁船拖着“大暑船”出海。

新華社記者翁忻旸攝

  新華社杭州7月22日電(記者馮源)龍燈魚燈飛舞,管樂鑼鼓齊鳴,村民們前拉後推,一艘安放在拖車上的倣古木船緩緩向前,沿途觀眾人山人海,22日是大暑節氣,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葭沚街道的“送大暑船”民俗活動當天下午1時準時開始。

  “大暑船”長8米,寬2米,重約1.5噸。船的頭、中、尾部各立一根桅桿,船底紅色,船舷下藍上黑,船頭畫着威風凜凜的虎頭,“虎頭”兩側的粉色船板上鑲着一對船眼,兩隻船眼上方又有兩道“綠眉毛”。“綠眉毛船”由此得名,兩道“綠眉毛”分別寫上“風調雨順”和“國泰民安”兩行小字。船尾則書寫着“送暑平安”。

  儘管時有陣雨,空氣中也瀰漫着暑熱,但觀眾熱情不減。台州市椒江區送大暑船保護中心主任金禮建告訴記者,“送大暑船”在當地傳承了上百年,不但葭沚的百姓積極參加,台州全市乃至相鄰的溫州、寧波都有人過來觀看。

  台州漁民傳統,大暑時節都要回到家裏,修船、補帆、補網,就像現在的休漁一樣。根據當地史料記載,在清同治年間,當地漁民就有“送大暑船”的民俗活動,他們要在大暑前專門製作好木船,到大暑當天,要在木船裏放上神像、食品、儀式用品和武器,到退潮時將木船拖到椒江口外,將其點燃,然後順潮漂走,祈求下半年出海時風調雨順,魚蝦滿艙。

  2021年,“送大暑船”作為“農曆二十四節氣”的擴展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送大暑船的文獻資料可以追溯到清代晚期,但是我認為,應該會更早一些。台州當地還有這樣的傳説,相傳明代時,漁民在東海遇到倭寇,突然在濃霧中殺出一艘船將倭船殺退,後來人們發現就是‘大暑船’。”台州市椒江區政協文史專員金勇介紹説,“送大暑船”民俗還與古代驅除瘟疫的儺戲有一定的傳承關係,但是現在群眾參與這一民俗,主要出於祈求平安祥和。

  臨近下午5點,“送大暑船”行至江邊,經過簡潔的祭海儀式,在鼓樂聲中順利下水,然後由漁船拖動,前往東海。

  “我們四月份要採購好木料和竹竿,五月份開始造船,六月底造好,‘送大暑船’的活動從小暑正式開始。”82歲的星光村村民李佩青是“送大暑船”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他介紹説,陸續有許多民俗活動,到大暑就是最熱鬧的。

  “在大暑節前,村裏要演十天的戲,這段時間,村民還會準備好免費的白粥和小菜給客人吃,不管你在這裡有沒有熟人,都可以來‘白吃’十天的白粥小菜,現在舉辦‘送大暑船’的費用,也是村民捐助的,有人捐錢,也有人捐米。‘送大暑船’的路上,沿途各村的村民還準備了免費的飲料茶水。”金勇説,“送大暑船”也可以稱得上是一次漁民的“夏季嘉年華”。

責任編輯:史夢佳
關鍵詞:大暑,台州市,村民,木船,民俗,當地,活動,椒江區,眉毛,現在